海寧乃“全浙之門戶,七郡之咽喉”,縣治為何從鹽官古鎮遷硤石鎮

明著名史學家談遷贊曰:“寧雖偏僻,介在杭嘉間,襟帶江河,舟航馬足,固五父之逵也。”

最近,海寧的“杭海新城”,納入杭州錢塘新區戰略規劃範圍,讓許多海寧人激動不已!甚至有人認為,海寧會不會劃入杭州?其實,我們看看海寧的歷史,就會發現,從隋、唐、宋、元、明、清,海寧基本都隸屬於錢塘江上游的杭州。這個挺有意思。

海寧乃“全浙之門戶,七郡之咽喉”,縣治為何從鹽官古鎮遷硤石鎮

鵑湖

行看看“海寧”的前世今生。杭州府志雲:“海寧周以前地界吳越間,彼此分屬”,故海寧處於吳、越文化雙重影響。春秋,屬越,名御兒鄉(包括桐鄉等地)。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兩軍戰於槜李(今海寧境內),史稱“槜李之戰”,為中國古代著名戰爭。越國勾踐戰敗,才有歷史上著名的“臥薪嚐膽”,十年後反敗為勝。

《海昌外志》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置海鹽縣,屬會稽郡。”西漢吳王劉濞“煮海於武原鄉,設鹽官(即司鹽之官)”“縣以鹽官為名,蓋起於濞”。可見海寧鹽官的歷史,比海寧的歷史要悠久!

海寧乃“全浙之門戶,七郡之咽喉”,縣治為何從鹽官古鎮遷硤石鎮

錢江潮

三國孫吳設海昌縣,以大將陸遜為海昌屯田都尉。223年,改鹽官縣;南朝陳(558年)置海寧郡(領海鹽、鹽官、前京三縣),為祈“海濤寧謐”始有“海寧”之名,治鹽官。陳末廢除海寧郡,屬於錢塘郡;又改屬於餘杭郡;隋屬杭州郡,又改屬餘杭郡;唐、宋、元復屬於杭州;北宋南遷後,大量人口南遷,鹽官更是“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元1295年,因人口眾多,改為鹽官州;1329年,海塘基本成形,海潮寧定,遂改為海寧州;明洪武降為縣,仍屬於杭州。明胡震亨著《海鹽縣圖經》曰:“秦並天下,始置縣曰海鹽……縣境兼今海寧、平湖及松江全郡地。”(一個地方,從州、縣的變更,主要是人口,人口多,則經濟強)

海寧乃“全浙之門戶,七郡之咽喉”,縣治為何從鹽官古鎮遷硤石鎮

鵑湖

清乾隆38年,升海寧州。乾隆南巡,四次到海寧鹽官,均居安瀾園。清朝杭州府,共轄8縣1州(錢塘、餘杭、仁和、富陽、新城即新登、臨安、昌化、於潛共8縣加海寧州)。民國初,復為縣,屬錢塘;1935年,海寧屬嘉興。建國後,縣治在硤石鎮。

海寧乃“全浙之門戶,七郡之咽喉”,縣治為何從鹽官古鎮遷硤石鎮

鵑湖

海寧縣治歷史上一直是在鹽官,為何遷往硤石鎮?

海寧“鹽官”最初得名於西漢時期。公元223年改海昌縣為鹽官縣,其後海寧地域一直稱為鹽官,其治亦在鹽官鎮。鹽官鎮的繁盛,主要因為鹽官碼頭,承擔著錢塘江流域南北物流中轉之重任;另外,自從元朝,海塘始建後,

海寧乃“全浙之門戶,七郡之咽喉”,縣治為何從鹽官古鎮遷硤石鎮

鵑湖

大潮這一天下奇觀,也成為一大勝跡。古籍曰:“鹽官縣土澤沃衍,商賈並湊”。

鹽官的衰敗,和歷史上許多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縣治一樣,是戰爭。抗日戰爭,改變了鹽官的發展軌跡。鹽官鎮淪陷,日軍侵佔海寧八年,造成海寧經濟徹底衰落,鹽官海運碼頭夷為平地,造成桑田荒蕪,豪宅深院均被日軍徹底毀滅。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黨海寧縣政府進駐硤石鎮,並設治於硤石。1949年3月,國民黨政府還治鹽官。解放後,海寧縣治再次遷往硤石。硤石,明代潘廷章《硤川志》”夾谷,兩山相隔而名“。明趙維寰《寧志備考》”峽石山二,審山即東山,紫微山,土人合稱硤石山“。硤石,舊有《鵑湖百詠》,知鵑湖一景,今恢復鵑湖。

海寧乃“全浙之門戶,七郡之咽喉”,縣治為何從鹽官古鎮遷硤石鎮

鵑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