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衝鋒槍誕生於一戰末,《兵器工業辭典中》對沖鋒槍的解釋是

"單兵雙手握持發射手槍彈的輕型全自動槍",二戰是衝鋒槍的全盛時代,主要參戰國均有裝備衝鋒槍,蘇聯紅軍更是出現整營整營士兵集體列裝衝鋒槍的情況。二戰後因為突擊步槍的普及,衝鋒槍在軍隊中逐漸淘汰,現在僅有部分特種部隊和警察還在使用衝鋒槍。本文就針對二戰結束以前的衝鋒槍發展作簡單介紹。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蘇聯紅軍和波波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MP18橫空出世

世界上第一款發射手槍彈藥的自動武器是意大利人在1916年裝備部隊的羅莎“衝鋒槍”,但是其設計本質是是多人操作的的輕型機槍,而不是單兵武器。羅莎沒有槍托和小握把,單人很難在移動中使用。除了使用手槍彈藥這一開創性元素外,羅莎和現代衝鋒槍並沒有太多的共同點。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羅莎“衝鋒槍”

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滿足現代衝鋒槍要素的的武器是德國人的伯格曼MP18衝鋒槍。為了打破漫長而令人絕望的塹壕戰,德國人在1915年開始組建小規模精英突擊隊——暴風突擊隊,利用高密集的小規模突擊,來對協約國戰線上的要點進行“精確打擊”,以此來割裂和癱瘓協約國的整條戰線。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暴風突擊隊

暴風突擊隊的士兵們需要掃蕩協約國的塹壕,就需要大量的近距離作戰,傳統的毛瑟栓動步槍無論在長度和射速上都無法適應塹壕戰的要求,最初暴風突擊隊的士兵選擇使用帶槍托的和增加彈容的手槍在塹壕中鏖戰。德軍制式的魯格P08手槍在加裝槍托和32發彈蝸的確可以作為一支火力旺盛的輕型卡賓槍。但手槍畢畢竟還是手槍,其短槍管和低射速仍然不能滿足塹壕戰的需求。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滿配件的魯格p08手槍

1917年德國伯格曼兵工廠的設計師雨果·希邁斯通過研究繳獲的意大利羅莎“衝鋒槍”得到了設計靈感設計出了跨時代的武器——mp18衝鋒槍,也真正意義上開創了“衝鋒槍”這類武器。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使用彈蝸的MP18衝鋒槍

mp18衝鋒槍數據彈藥:9*18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全長:815mm全重:5.2kg射速:400發/分彈容量:32發彈蝸

可以全自動射擊的mp18衝鋒槍的射速高達400發/分,也就是說射手只要扣著扳機不放就可以在5秒鐘內把32發子彈全部噴射出去,而對使用魯格p08手槍的士兵而言,這需要連續扣動扳機32次,兩者的效率差距可見一斑。當使用mp18衝鋒槍的德軍士兵衝入協約國戰壕後,全自動射擊的衝鋒槍就可以在密集的協約國士兵人群中打出一條血衚衕了,而協約國士兵並沒有類似的輕型自動武器可以還擊。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mp18衝鋒槍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中給了協約國不小的麻煩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徘徊與迷茫

暴風突擊隊和mp18衝鋒槍沒能挽回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但mp18點燃的衝鋒槍之火卻是繼續燃燒了下去。

在第一次大戰末期,美國的湯姆遜將軍也深感步兵分隊中的輕型自動武器的短缺,他成立的自動武器公司(Auto-Ordnance Co)旨在為美軍提供一種可以由單兵使用的自動武器,最初自動武器公司的計劃是設計一種發射步槍彈藥的自動步槍,但是始終無法成功,只得退而求其次使用手槍彈藥。但直到1919年自動武器公司才成功製造出自己的衝鋒槍,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美軍對新型武器失去了興趣,第一批湯姆遜衝鋒槍被轉而出售給了紐約警察局。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第一批裝備湯姆遜衝鋒槍的是紐約警察

此後湯姆遜將軍一直沒有放棄把湯姆遜衝鋒槍推銷美國陸軍,在次期間自動武器公司為了迎合軍隊的需求 先後推出了帶有刺刀座的M1921,加長槍管且配有雙腳架的M1923,但均未被採購。一直到1928年美國海軍陸戰隊才採購第一批湯姆遜衝鋒槍。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帶刺刀的湯姆遜M1921型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帶雙腳架的湯姆遜M1923,射手也完全是用輕機槍的操作模式在使用

衝鋒槍帶刺刀尚可理解(詳細內容可見筆者之前的作品https://www.toutiao.com/i6633224825101877763/),但衝鋒槍加裝雙腳架以今天的眼光看啦的確過於怪異。而這怪異設計的背後則是當時對沖鋒槍這種新事物的迷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20-30年代雖然有不少的衝鋒槍問世,但還是有很多軍隊錯誤的把衝鋒槍定義為一種發射手槍彈藥的輕機槍(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是錯誤的,但在那個年代卻是常規認知),美國海岸警備隊還把湯姆遜裝在快艇上作為船載機槍使用。衝鋒槍在二十年代傳入我國後,有過手提機關槍的稱呼,也可以看出當時我國也是把衝鋒槍當作一種輕便的機槍。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一百發彈鼓的船載湯姆遜

進入三十年代之後,經過幾次小規模的局部戰爭的應運(美軍入侵尼加拉瓜,中國軍閥混戰等)各國軍隊才逐漸認識到衝鋒槍應該是一種單兵自動武器用來衝鋒陷陣的,而不是一種輕型的機槍用來掩護支援的。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捷克ZK383衝鋒槍也裝有雙腳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衝鋒槍減肥計劃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二戰爆發前夕的部分主流衝鋒槍

在二戰臨近之時,主要軍事強國都已普遍裝備了衝鋒槍,此時的衝鋒槍可以稱為第一代衝鋒槍,其特點是大部分有木製槍托,主要構件為切削工藝,造成的結果是這批衝鋒槍普遍生產工藝複雜而且重量和尺寸都很大。

湯姆遜 (M1型)全長813mm 全重5.51kg

索米 全長870mm 全重7.04kg

MAS1938 全長623mm 全重3.35kg

索羅通100 全長850mm 全重4.48kg

PPD 全長780mm 全重5.69kg

伯雷塔M1938 全長946mm 全重4.97kg

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除法國的MAS1938的尺寸和重量較小外,其他幾款第一代衝鋒槍都是又長又重的大傢伙,跟輕巧靈便扯不上任何關係,要知道裝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槍才4.4的kg,第一代衝鋒槍的重量普遍要比當時的步槍更重。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攜帶MP18的德軍士兵背影,可以看出其巨大的尺寸

這一次德國人再一次的引領了衝鋒槍發展的潮流,MP38衝鋒槍的問世同時創造了好幾個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支使用摺疊金屬槍托的衝鋒槍,世界上第一支大量採用衝壓金屬件的衝鋒槍,世界上第一支全部使用金屬和塑料而沒有木質件的衝鋒槍,大量使用衝壓件得生產工藝大大簡化。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mp38可以說是現代衝鋒槍的先行者

以mp38/40為代表的第二代衝鋒槍的特點就是普遍取消了笨重的本質槍托,代至以輕便的金屬摺疊槍托,大量採用簡單的衝壓技術,簡化生產工藝。而第二代衝鋒槍的代表們包括英國的斯登,美國的M3,蘇聯的PPSH43。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第二代衝鋒槍代表

M3 槍托伸縮狀態全長570mm 展開全長745mm 全重4.65kg

斯登MKII 全長 762mm 全重3.7kg

MP38/40 槍托摺疊狀態全長639m 展開全長833mm 全重4.7kg

PPSH43 槍托摺疊狀態全長615m 展開全長820mm 全重3.93kg

以上數據對比可以看出第二代衝鋒槍相比第一代衝鋒槍在尺寸重量上都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第二代衝鋒槍講究生產快速,價格低廉。斯登衝鋒槍造價僅需要11美元,整個戰爭期間英聯邦生產的斯登衝鋒槍超過450萬支,而作為湯姆遜替代者的M3衝鋒槍也是收到了斯登衝鋒槍的設計影響,大量採用焊接衝壓技術,其生產工藝簡單到連燈泡廠都可以生產該槍。PPSH43則是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蘇聯軍民以極少的材料和設備生產出來的極簡衝鋒槍。

結論: 和第一代衝鋒槍相比,第二代衝鋒槍的工藝簡直可以用簡陋來形容,這簡陋的背後則是整體作戰理念的變化,二戰前的衝鋒槍普遍是配發給裝甲兵、傘兵偵察兵等精英單位的武器,普通步兵部隊都是大栓加輕重機槍,整體作戰思路任然停留在一戰末期那種大兵團陣地戰模式。普通步兵部隊不需要面對大量近距離作戰,需要的僅僅是在炮擊後在機槍掩護下向敵人陣地發起衝鋒而已。但進入二戰後,隨著機械化力量的增強,機動作戰成為主流,步兵們可能在各種複雜環境下作戰,對輕便的衝鋒槍的需求是大大增加的,到二戰中期的時候,主要產戰國的步兵班裡普遍都裝備1-2挺衝鋒槍,而這巨大的需求量則要求衝鋒槍必須廉價且易於生產,昂貴複雜的第一代衝鋒槍讓位經濟實惠的第二代衝鋒槍便是這客觀環境下的必然。

越來越短,越來越小——早期衝鋒槍發展之路

某國武裝到現在還裝備M3衝鋒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