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故鄉”做出“第一選擇”:寫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召開之際

在“第二故鄉”做出“第一選擇”

寫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召開之際

新老諾獎得主再聚——約7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與會,包括4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20多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獎和菲爾茲獎等獲得者;前輩青年對話——百餘青年科學家、精英學府翹楚將與諾獎得主“面對面”;科學與產業交融——既關注基礎科研“最先一公里”,也關注產業轉化“最後一公里”。

29日,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在上海臨港召開。科學家們將和各方一起,共同探討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密碼,書寫屬於人類未來的新預言。

諾獎背後,“中國身影”越來越多

10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官網上,一篇文章中的“跨國”致謝吸引目光——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腎臟內科陳楠教授,對新晉的三位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的基礎研究,表達了深深的謝意。

沒有這三位諾獎得主,20年前首次發現並完整闡述了缺氧誘導分子(HIF)信號通路在機體應對氧濃度改變中的相關作用機制,就沒有20年後臨床醫生沿著這條道路,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的可能。

基於這一基礎發現,如今,陳楠團隊已經領銜完成腎性貧血新藥——羅沙司他的臨床試驗,超越美國、日本和歐洲,成為首箇中國率先批准的國際原創新藥,造福廣大腎性貧血患者。

將在29日召開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上述新晉諾獎得主中的兩位——威廉·凱林和格雷格·塞門扎都將在上海亮相。

重大原創科技成果背後,正湧現越來越多的“中國身影”。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在諾貝爾獎網站列出的三位諾獎得主的5篇代表作中,塞門扎代表作的第一作者,正是華人科學家王廣良。畢業於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他,也是這項原創成果中的“中堅力量”。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雷戈裡·溫特說,許多了不起的華人科學家正在走上舞臺,中國應對科學未來有自信。

這裡,正在加碼對國際人才和青年科學家的關注,為未來蓄能。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全球“最強大腦”將為上海帶來一連串驚喜——在今年新設的“莫比烏斯論壇”上,所有頂尖科學家將每人獨立發言3分鐘,暢想和預判未來20年科學、宇宙和人類的樣態;

——在“國際大科學計劃”戰略對話中,十餘位國內外戰略科學家將展開200分鐘不間斷討論,重點聚焦國際科技界普遍關注、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影響深遠的研究領域;

——全球100餘名優秀青年科學家齊聚“青年科學家論壇”,在頂尖大咖面前展開“路演”推介自我,以及8大主題峰會,研討或將改變人類命運的眾多話題……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介紹,論壇面向全球近50所高校、院所發起遴選,徵集百位具有活躍研究能力的青年科學家參與,鼓勵和支持更多年輕人,加入到創新性教育和公眾科學活動中。

齊聚上海,“第二故鄉”磁力漸強

來到上海,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對原始創新的尊重、對前沿科學的追逐,以及對青年才俊的包容期望。多位諾獎得主表示,蓬勃發展的上海,正成為不少諾獎得主眼中的“第二故鄉”。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里希是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之一,他表示,中國科研環境正越來越好,選擇的天平不斷向中國傾斜。

“上海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決心和行動令人印象深刻,願在推動科學事業發展、培育青年科學家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共同將美好願景變為現實。”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這樣說。

發展科學技術、推進科技創新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敞開合作胸懷。開放包容的上海,成為不少諾獎得主的首選。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於2018年聯合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上海成為654名受訪全球科學家最嚮往的中國工作城市。充沛的科創資源和開放包容的“海派”城市文化,構成了上海對全球科學家的主要吸引力。

讓科學家們能留在這裡、紮根上海、投資未來,論壇所在地臨港地區正在加速建設高品質的國際科學社區。上海臨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家平表示,以即將召開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為契機,臨港將引進若干名擁有生命科學、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研究成果的頂尖科學家,參與構建國際性的科技孵化和國際轉化平臺,探索創新源頭最先一公里和產業化最後一公里的對接。

未來,上海將推動中外科學家的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同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科學普及教育等更加緊密結合起來,為中外頂尖科學家在滬開展科技創新、進行合作交流創造更好條件、營造更好環境。

“第一選擇”,基礎科研是進步源泉

科學、技術以及創新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推動世界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今,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等系列國際會議正在創造面向國際的科學外交合作平臺。

羅傑·科恩伯格說:“基礎科學和發現是所有進步的源泉,它們很多是在不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情況下完成的。不要試圖直接解決難題,相反地,更應該追求對自然的好奇心,解決方案將隨之而來。”

在去年的論壇上,科學家們已經表達了國際合作和青年成長對基礎科研的重要促進作用。科恩伯格說,要通過集體努力,通過全世界的思想和信息交流。“我們中沒有人是獨自成功的,我們的成就都建立在彼此的成就之上”。

打基礎,利長遠。上海作為中國打造全球科創中心的前沿,不僅要關注科研的“最後一公里”,更要放長眼光,立足基礎科學的“最先一公里”。臨港集團總裁袁國華說,臨港就是要把最好的資源,聚焦基礎科學,張開雙臂歡迎世界頂尖科學家,尤其是青年科學家來臨港交匯交融。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朱芝松表示,臨港已經針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航空航天四個產業領域提出專門的聚焦性政策措施,在明確的重點產業以及相關領域重點突破,在基礎科研領域加註精力,打造世界級“科學港”。(記者陸文軍、周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