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我们去一些自然景点旅游的时候,总有导游把某些景观强行解释为大象、神女、乌龟、老虎等等…


有的景观纯粹牵强附会,有的经导游一说就觉得有点像,而有的不需要导游解释也能心领神会,比如: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把一些相似的东西强行关联起来,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比如下面这堆斑点: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看着像什么?破纸碎片?破布?碎玻璃?

但是如果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这么勾勒一下,你就会立刻发现这是两个人在跳舞。现在再回到上一张图,你也一眼就能认出是两个人在跳舞,而且下次见到还是能认出。

这种勾勒让我们快速识别出一堆杂乱无章事物中的规律,对于我们生存有重要意义。更典型的例子是: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这是显微镜下的蓝藻菌。即使小孩看到也会认为是一张胖脸。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而这个正在发育的莲蓬,看起来就像是具有嘲讽天赋的孩子脸:


最经典的是: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这是1976年美国“海盗1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西多尼亚”地区拍到了一张“人脸”照片。


尽管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宣称这张火星“人脸”照片是阳光阴影形成的特殊效果,但30年来,众多阴谋论者都怀疑火星上的“人脸”是外星文明留在火星上的标志。

这种例子相当多。


人的“面部识别”系统很发达,是因为从远古时期到现在,人类受到同类的威胁一直远高于其他物种。因此在漫长进化历程中快速识别同类面部甚至表情的能力被筛选出来。

这就让人类逐渐进化出一种快速辨识人脸的模式,即使明知道那不是人脸,也会放在人脸的那个“格子”里,与人脸归为一类,只不过这个过程在百万年尺度下变成了人类的本能,是下意识完成的。


那么我们有意识完成的、对两个东西强行找关联的行为有没有呢?

有的,最常见的就是——科学。

科学研究上来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人往往想不到——是分类。早期没有科学这个概念,都是博物学,博物学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分类,所以很多16、17世纪的“科学家”什么都研究,在现代人看来一点都不精。

如果不将一些看似有联系的东西归类,那么就会像前面的“碎纸片”例子一样无从下手。一旦归类了,有了一个模式,其他模式也就会逐渐显现,就会修正之前的模式,慢慢接近真的联系。

中国在清朝开始接触物理学的时候,就把它翻译为“格致学”。其实这个翻译有学者认为要比物理学好得多,因为更能反映科学研究的历程和特色。

因此格物指的是:

将各种纷繁复杂事物,根据某些关联和相互之间的位置,按照一定原则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找出规律,这个过程叫做格物。

格物的开始阶段就是找出事物的共性,然后将这些共性抽象为定义描述出来,这些定义就形成“格子”,但凡满足这些定义的事物,都会被放在这个“格子”里进行研究。


这样做可以降低认知难度,方便后续研究和使用。这就是为什么前面勾勒出“碎纸”轮廓之后再看吗,没有勾勒过的图,也能认得出的原因。

比如“植物”的定义是:

  • 有叶绿素
  • 有细胞壁
  • 能够进行自养
  • 真核生物

这些定义是植物的共性,是人类抽象出来的。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的就是植物

这四个定义构成一个“格子”——“植物格子”,容纳人类认知体系下的全部植物;


每个定义又是一个小格子,又由更小的定义构成。


比如真核生物, 包含“核”和“生物”两个次级定义构成;“生物”又由“化学能”、“生存”、“刺激反应”和“繁殖”构成…..

这样的定义理论上可以无限细分下去,最终会达到哲学终极问题,比如什么是“我”,什么是“存在”…

“植物”这个格子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到这里,王阳明格竹子吐血就可以理解了——以他对世界的认知,怎么可能找到竹子叶子、主干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不懂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也不能找出叶子绿色和主干绿色的联系,因为他并不知道绿色其实是竹子吸收了太阳光中其他颜色,反射到他眼中形成的补色;更不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绿色光波长为500nm~560nm,甚至连“米”这个单位的概念都没有。

这些概念、定义和结论,是上千年、成千上万聪明人努力的结果,王阳明仅凭一己之力又怎么能打通呢?不吐血才怪了,不吐血只能说明他是假格物,没用真功夫。

格物不一定致知,也可能致蠢

到这里似乎一切都没问题,虽然科学早期处于博物阶段,将一些东西错误关联,但是靠着逐渐修正,也取得了今天惊人的成绩。但是….

人类的这种“格物”能力,不光光是在科学上运用,在生活各个角落都存在。


如果一个“格子”已经植入你的脑子,那么你的思考方式、意识形态、行为习惯,往往会被这个格子框定,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两个:

  1. 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
  2. 盲从。

这两个结果足以导致人变蠢——什么东西都往既定的格子里装、会拿着格子去套各种东西,所以“格物”会“致蠢”。读书读成书呆子就是典型的格物致蠢;寻章摘句的“老雕虫”也是格物致蠢。

甚至国家就是一个格子,党派、政府、民族、宗教也是…甚至货币、股票…都是广义的“格子”,在这些方面引发过灾难的蠢人可不少。

聪明如你可能会问:前面说科学在不断制造格子,但是科学又是最需要想象力的、最不能盲从的领域,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这就该科学思想的基础——批判性思维,或者叫“证伪思维”出场了。科学思维在不断建造框架,同时又鼓励而且必须打破固有的框架。科学没有终极,只有不断接近终极。


批判性思维还要批判“批判性思维”本身,也就是否定之否定。这才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知道这个思维之后就拿着批判别人,不批判自己。形成这样的批判框架,比盲从还要糟糕。

但是我们往往只学了科学的框架,没有学科学破除自我框架,这就像挥刀自宫之后,却没有练神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