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無中生有”

要理解“無中生有”就要明白什麼是有無?就像我們現在的世界一樣,我們知道現在的一切都是“有”!

但是似乎誰都不知道為什麼是有吧!從一開始我們就認為世界是處於“有”的狀態。一切“無”的東西,以先入為主的想法為標準,也就是以所見所聞為有,任何不同於所見所聞的想法在產生的時候就被標記反駁那是不存在的。

物質的“無中生有”

總之,我們處於有,不同於有的想法就是無,並不是說世界本質為有,也就是我們認為的有就是先入為主的一個想法!反駁這個想法任何一點的錯誤都是無。這就是普通人的有無觀念!

這樣的理念在歷史上盛行了幾千年,一點問題都沒有,老子也說無中生有,說明老子一開始就沒有懷疑世界的真實性,然而到了現代這個想法受到了動搖!

物質的“無中生有”

想要動搖一個想法,就要動搖其根基!也就是想法的起始之因,那就是原子的發現。

作為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物體就是有,就是存在。物體的認知裡面給了我們幾個想法,凡是想法都要提到五感,存在第一概念就是看見,第二概念就是摸到。只要否定根基,後面的結果就不會產生。

物質的“無中生有”

比如否定看見的存在,那就是我們發現光開始否定存在,從光波開始認知的時候,就否定了世界的顏色!世界是沒有顏色的,只有在光波進入眼睛和視網膜反應之後,我們的世界才出現了“顏色的概念”!

第二就是否定了物質的存在,我們看見的是光,物體不發光,也就是說我們其實並沒有看見物體!這時候就要否定觸覺,萬物由原子構成,而

物質的“無中生有”

原子之間也有距離,也就是說我們都沒有摸到過物質!

沒有看見物質,也沒有摸到物質,那麼存在的想法基礎就沒了!

然後還要否定一個,那就是工具!我們藉助工具看到了原子,所以認知世界的微觀,但是藉助光而看到那一段過程不說,觀測的時候原理依舊是把物體的反射光放大。除了放大還有電子顯微鏡,各種射線成像,其原理依舊是用物體的某種反應,和要觀測的東西反生什麼反應,然後才成像!

物質的“無中生有”

也就是說我們並不知道物體本身是什麼!

無中生有的過程,從一開始就是個想法,並不存在於客觀世界,而我們所理解的無中生有也不是所謂的突然間無理由的蹦出來!

而是未知世界的秩序變化可以和我們的五感發生反應的過程,簡單點說無中生有就是到了我們可以理解的範圍!這樣的認知在思想當中就等於突然蹦出來的感覺,這就是無中生有的過程!

這時候就可以推理出一個問題:世界為什麼會動?

物質的“無中生有”

我們都知道萬物不可能停下來,但是為什麼不會停下來?

這時候就可以知道,世界不是本身在動,而是我們無法理解不動的東西,所以在我們的記憶中所有存在的共同點就是“動”!自從物質靜止的想法被打破,就沒有靜止概念了,一切皆動。

而我們可以認知的範圍就是那些符合“神經規則”的秩序,也就是五感的轉化信息!因為世界本身沒有意義,連存在不存在都不能確定,我們的一切都需要過程,理解的發生在五感之後,不經過五感就沒有理解產生,而產生理解就是存在,也是無中生有。

物質的“無中生有”

這樣的認知有什麼好處與壞處?一切皆無的不知所措?對的,以自己的感覺為中心認知世界時,只會給你帶來迷茫。

以清晰邏輯為行為準則時,領悟人生境界就比較輕鬆,更加靈活運用知識,脫離機械化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