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賀信,習近平點題創新開放可持續

(經濟觀察)中南海賀信,習近平點題創新開放可持續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中南海賀信,習近平點題創新開放可持續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近期,多場在中國舉行的國際性會議收到了中南海的賀信。這一封封來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賀信,字數不多、篇幅不長,內涵卻深。字裡行間,不僅傳遞中國決策層對相關活動的祝賀與期許,也點題中國全面深化改革路徑。

創新之路

作為當今創新最活躍的領域,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人民幣,佔GDP比重達34.8%,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對於該領域發展方向,習近平在10月11日致2019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國正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如其所言,數字經濟成為全球新潮流,關鍵在於以創新融合為引領,施展“軟身段”支撐“硬核”的傳統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以實體經濟的核心工業為例,與數字技術聯手是大勢所趨。10月18日,習近平在致2019工業互聯網全球峰會的賀信中提到,中國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願同國際社會一道,持續提升工業互聯網創新能力,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

不過,隨著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發展,其給世界各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也帶來新的挑戰。中國應如何面對創新這枚“硬幣”的另一面?

就此,習近平在10月20日致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信中強調,國際社會對互聯網發展與治理要責任共擔。他說,“各國應順應時代潮流,勇擔發展責任,共迎風險挑戰,共同推進網絡空間全球治理,努力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開放之路

擴大開放,是當下中國經濟的關鍵詞之一。

擴大開放意味著“敞開門來做生意”。10月19日,習近平在致首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的賀信中對此定調,“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營商環境只會越來越好,為全球跨國公司創造的機遇只會越來越多。”

讓在華做生意越來越容易,中國努力已得到國際社會肯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去年的第46位升至第31位,連續兩年入列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

擴大開放還意味著以合作尋共贏。10月26日,習近平向2019年“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致賀信,清晰展現中國態度。信中說,中國將“繼續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經濟全球化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不久後的上海,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啟幕。中國經濟開放之路將再添重要註腳。

可持續之路

經歷多年高速度增長,如今中國經濟正向高質量增長轉軌,沿著更加可持續的道路前進。

10月22日,習近平在致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的賀信中指出,中國高度重視能源低碳發展,積極推進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中國願同國際社會一道,全方位加強能源合作,維護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國正按下能源轉型快進鍵。今年前三季度,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佔中國能源消費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所佔比重下降1.7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快速發展。

要平衡發展質量與效益,嚴守保護生態環境紅線,可持續發展道路並不輕鬆。毋庸諱言,在一系列改革陸續落地的同時,中國實現該目標仍需打通一些痛點堵點,這些問題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直接或間接相關。

正在召開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將研究相關問題。中國如何藉此將每一項改革落實到實處,令其發生“化學反應”,助力高質量、可持續之路行穩致遠,值得期待。(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