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產現場的侷限性有哪些?

一、現場改善神話的極端

曾經有人說過只有改善生產現場,才能挽救製造業。對改善生產現場的重要性這點,我沒有絲毫的質疑。但是,筆者對只要生產現場強大了,企業也就會隨之變得強大這個說法持有異議。

雖然,生產現場的改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僅僅這麼做就想使企業的業績好轉的話,這樣的想法未免太過幼稚了。生產現場的改善是企業變強變大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因此,把生產現場的改善當作絕對論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想法。

二、對日本製造優越性的疑問

日本製造業的競爭對手,不是國內同行不同公司之間的競爭,而是世界範圍內的競爭。這也就意味著以前在同一條件下的競爭已經不存在了。

現在的競爭是勞動成本和風俗習慣都不一樣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本的技工是世界第一”等神話正處在崩潰的邊緣。現在是同那些用較低的佣金就能召集年輕、有體力、熟練度較高的技工的國家之間的競爭。在生產方式方面,日本的精緻做工方法也已經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採用。或許在完成度方面還有些許差異,但是,要保持日本絕對的優越性,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三、技術進步意味著什麼

技術的進步又會帶來一些其他的變化。這些變化被喻為“酒杯現象”、“微笑曲線”等。以前,處於製造業中樞位置的組裝產業,其規模較大而且曾在獲利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現如今,生產更加高級的電子零部件等產業成為了技術的核心,是左右商品價值的中堅力量。換句話說,技術進步使製造業的重要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另一方面,通過增加如何有效利用商品的服務或解決方案之類的增值服務,來提高其存在價值,也是令人矚目的變化。

四、生產管理業務的重要性

觀察成本構成,不難發現在大多數企業中,直接勞務費所佔的比例正在減少,一般都是佔百分之十以下。呈明顯增加的反而是原材料費和間接勞務費。與原材料費相關的部門是生產管理部門。與負責間接勞務費等部門有著密切聯繫的是生產管理部門,而生產管理部門是改善生產管理業務的最關鍵部門。

從這一點也可以理解生產管理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