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近日,看了獲艾美獎的《大小謊言2》。

看兩大影后在線飈戲,真的挺爽。

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梅麗爾·斯特里普,妮可·基德曼

這部美劇,視角絕對真實:主要講了5對夫妻,在面對伴侶出軌、強姦、家暴等,艱難抗爭的故事。

過程折射了,我們要經營一段婚姻,乃至整個人生,都是不容易的事。

劇中最揪心的,莫過於:多對不同背景的夫妻,都出過軌,或者動過“想出軌”的念頭。

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佩裡作為家暴男,狠狠踢打妻子,還出軌並強姦一名女性,致其懷孕生子;而他的妻子,想維持表面上富裕、完整的家庭,不敢對外人提起。

感情很好的瑪德琳夫婦,也一度面臨妻子“一夜情”出線,一起去做夫妻心理諮詢的問題。

女強人勒娜特,白手起家,卻被丈夫坑到賠掉幾套豪宅,破了產;當她發現,丈夫趁她出差,和保姆通姦,她以為的“情比金堅”也不曾存在,她簡直快要氣瘋。找不到結婚的意義。

不知何時起,出軌,已成為了夫妻分道揚鑣的一大主要原因。

很多人嚮往新鮮,尋找刺激。總有些情緒在夜晚湧動。

而現實中,中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知名性社會學教授,潘綏銘,曾分享過一則研究結果:(中國)每7.5位妻子就有一位出軌;而男性的出軌率則是女性的兩倍,居世界第一。

很多妻子其實貌美又精明,幾乎沒有缺點,丈夫卻莫名其妙出了軌。

丈夫們也摸不著頭腦,自己兢兢業業賺錢,經濟能力可以,怎麼她就要背棄家庭?他又顧家又打拼,她還有什麼不滿足?

於是,人們深入研究,出軌的原因。

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心理學家說:“依戀感”缺失,可能是出軌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類學家海倫·菲舍爾分享一個結論:當男女互有“性趣”,他們會感到興奮,這是一種動物生理本能。當這對男女,約會產生多巴胺,有了浪漫愛情,就會進入一段長期關係,這個過程有人的特徵。

而真正決定,這段關係能否“長期、穩定”的,是伴侶“依戀感”(attachment)。

互有“依戀感”的伴侶,滿足於相濡以沫。而沒能培養出“依戀感”的伴侶,會蠢蠢欲動,被生理性衝動打敗,渴望新鮮感。

伴侶出軌,不是你不夠好,只是他對你沒能產生“依戀感”。

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很多人不明白,“依戀感”是什麼?

“依戀感”(attachment)用科學的話說,就是:僅對某物或某人,產生的一種長期專屬的喜歡與愛戀。它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情感需求。

舉個生活化的例子: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和交往很久的男友/女友,一起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你們互相依偎,性衝動和性好奇,都不如剛交往時熱烈,只是習慣性地擁抱對方。但你心中,就是有一種熟悉感、寧靜感,你覺得很安全、很舒服。哪怕再也不能接觸別人,你也不願失去ta。

這種想要保持現狀,來獲得安全感的需求,就是“依戀感”。

再舉個例子:

古人有詩:“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別人多帥多美,我都只鍾情你一個,為你無怨無悔地付出,直到生命盡頭。

我不願冒著,失去你的風險,去找刺激。你讓我安心、依戀。

我只願與你,現世安穩。

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看到這,不少人理解了“依戀感”是什麼。

覺得自己冥冥中,也有過這種感覺。

下面,我們來談談:依戀感為什麼重要?

“依戀感”缺失,使人很難抵擋住“新人”帶來的新鮮感和刺激感。

一個較極端的例子,是與金庸齊名的文豪:古龍。他比較知名的伴侶就有五個,不知名的短暫的,更是數不清。

每一個新的女人,在他的眼裡,都是:“她的美麗,是令人不能想像的。因為她的美麗,已全部佔據了人們的想像力。”

對他來說,新人明顯比舊人更有誘惑力。能讓他分分鐘離開原有的婚姻,毫不留戀地。
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古龍(中間)

正因為,他對妻子缺乏一種“依戀感”,他才無所謂一次次出軌離婚,又一任任墮入情網。

也許是他本沒有“依戀感”需求,是個人特質。也許是雙方相處不對味,沒能豢養出這種“依戀感”。

這樣的戀人,交往了也是沒有用的。

你無法從他身上,獲得想要的安全感;他也不需要,你給予的現世安穩。

而雙方互有“依戀感”,你會發現,事情輕鬆多了。

你不需要管理ta,也不用查手機聽電話。你能感覺到,他對你有持續性的依賴和情感需求。

所以,雙方的“信任感”非常強,不會沒有安全感。

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就如黃磊上節目說,妻子作為家庭主婦,對他很信任。孫莉從來不查崗,不偷看手機,因為他會時常主動“粘”著她。他很愛她和孩子們,愛跟他們一起構建的完整家庭。

這說白了就是一種“依戀感”。不想這種現狀有變化。

這是在感情的長期相處中,浸潤出的溫暖與依賴,讓人不想離開。

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看到這裡,很多人又會問:

怎麼培養“依戀感”?

首先,伴侶雙方,要學會相互付出。

付出得越多,人就越珍惜,越依戀這個親手築起的“巢”。

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膾炙人口的《小王子》中,有句經典對白:

“我的那朵玫瑰,別人會以為,她和你們一樣,但她單獨一朵就勝過你們全部。

因為她是我澆灌的。因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為她是我用屏風保護起來的。因為她身上的毛毛蟲是我除掉的。因為我傾聽過她的哀怨,她的吹噓,有時甚至是她的沉默。

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小王子對他的玫瑰,日夜看護,煞費苦心,所以他會一直愛她。

他在她的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心血、汗水、所有的情感投射。

現實中,人們也一樣。越是盡心盡力做家務、帶孩子、照顧伴侶,就越是對這個婚姻家庭感到“依戀”。

有的人以“忙”為藉口,不做內務,不付出愛和關心,本質上就是錯的。

心理學家告訴你:培養伴侶“依戀感”,能大幅降低出軌率

然後,營造一種輕鬆有愛的家庭環境、婚姻環境,特別重要。

大家工作都累,在外面都會受委屈,家的“避風港”作用太重要了。

家給人帶來的感覺,應該是包容、舒適、放鬆的。這樣的家,人人都願意回,進而產生長久的“依戀感”。

可現實中,有的人,控制不住脾氣,在家中劍拔弩張,給伴侶造成緊張感。有的人有“公主病”、“王子病”,把伴侶當戰戰兢兢的“僕人”,ta很累。 

這樣的家,這樣的兩性關係,只會讓人想回避。別說是產生“依戀感”了。

最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慕強”心理。成為更好的人,保持持續吸引力,能增加伴侶對你的“依戀感”。

《進化心理學》裡提到,我們擇偶時,都傾向於找條件更好的異性,會考慮地位、收入、性格、顏值、身材等等。

而維持感情,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意味著要:持續滿足對方的擇偶需求。

外貌總會老去,但靈魂可以越來越風趣。金錢很快會花完,但你可以繼續賺。

能互相滿足對方的需求,不斷成為更好的人,是聰明的選擇。

好過指責對方:“是不是我老了醜了,你就不愛我了?”或是:“如果我破產了,你還愛我嗎?”


以上觀點,你贊同嗎?

作者:張煎橘,專注寫深度好文。一起吃別人的瓜,反思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