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小夥陳思裡問鼎“金鐘獎”

昨日(10月29日),石龍鎮傳來好消息,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民族)決賽近日完美落幕,“金鐘獎”得主揭曉,其中,石龍小夥陳思裡以97.95高分獲得金鐘大獎。記者瞭解到,“金鐘獎”是中宣部批准設立、由中國文聯和中國音協共同主辦的中國音樂界綜合性專業大獎,是與戲劇梅花獎、電視金鷹獎、電影金雞獎並列的國家級藝術大獎。

石龙小伙陈思里问鼎“金钟奖”

從小對音樂充滿興趣

陳思裡生於石龍一個音樂家庭,曾就讀石龍中心小學、石龍二中。在父母的影響下,從小對音樂充滿興趣,從幼兒園開始就參加各種演出和比賽。儘管學了十幾年鋼琴,但他的愛好卻在唱歌上,轉折點就出現在東莞中學讀高中時。“我對鋼琴的興趣一般,高中一次演出聽到聲樂,覺得怎麼這麼好聽,特別興奮,從此開始專注唱歌。”陳思裡笑著說。

2000年,年僅7歲的陳思裡第一次參加比賽就獲東莞市第四屆少兒藝術花會聲樂專場一等獎。2012年那年,他以優異成績考上中國音樂學院聲歌(民族)系,師從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戴濱教授。在戴濱的指導下,陳思裡的演唱水平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求學期間,他還參演了戴濱在南昌市舉行的“和春天一路同行”師生音樂會,還參加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民族聲樂大賽(本科生組)比賽。最終,他不負眾望一路過關斬將奪得了大賽的最高獎。2015年,又獲得“歐洲薩爾茲堡國際音樂藝術節聲樂大賽”金獎。

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民族)比賽的決賽中,陳思裡憑藉演唱歌曲《愛永在》和《你來了》,終於奪得金鐘大獎,並從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季平手中接過獎座。

“唱民歌,除了方法技巧外,還需要了解音樂背後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底蘊,尤其是那些古曲,文化沉澱格外重要。”在學習音樂路上,陳思裡有獨到的情懷。他表示,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如果只會炫技,卻不能感動人,不見得好,有時候高音部分用低音來表達會更好。

石龙小伙陈思里问鼎“金钟奖”

左三為陳思裡

今後以民歌作為課題研究

“不知不覺,參加‘金鐘獎’已經有三屆了。很感恩金鐘給了我這個瘋狂熱愛音樂的孩子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我珍惜每一次上臺的機會,珍惜每一次用音樂與大家交心的機會。”賽事結束後,陳思裡如此寫道。

石龍是一座文化古鎮,陳思裡從這座古鎮中汲取了很多藝術養分,“我是土生土長的石龍人,為什麼不唱廣東民歌、東莞民歌,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文化和聲音呢?”於是,陳思裡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了石龍中山路竹器街,這條老街有著400多年曆史,還保留著曾經舊時光的味道。當年孫中山東征陳炯明的時候,竹器街的竹編店曾連夜趕製三百張竹梯支持革命事業。

走在竹器街,陳思裡看到了一些竹器店的老人還在勤勤懇懇地編織著竹器,甚是感動,清楚自己歌聲裡缺少的正是“生活氣息”和“生活感悟”。那一瞬間,他想起了《月光光》的歌詞,那個情節與歌詞對上了——父母辛苦養育了孩子一輩子,就像老人一樣編了一輩子竹器都是為了孩子,並對孩子充滿期許。之後,他開始認真練習《月光光》,併成為他第一首拿出去比賽的廣東民歌。

對於未來的學習發展,陳思裡表示,今後會以民歌作為課題研究,如果可行將以廣東民歌作為研究方向,比如鹹水歌、客家山歌等。

全媒體記者 袁健斌 梁盤生 通訊員 陳嘉欣/文

受訪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