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封鎖,才能不做“千年老二”

突破封鎖,才能不做“千年老二”

國際空間站

前幾天,世界宇航大會,中國代表團集體“缺席”;國際空間站長期對中國關門;高新技術壁壘高築,讓中國的科技發展面臨巨大挑戰。當然,這種情況我們已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中國的前進步伐。但是,面對挑戰,我們如何突破?這裡,我們分享一下前車之鑑蘇聯的一個例子。

突破封鎖,才能不做“千年老二”

核爆

1945年美國研製出原子彈並在日本投放後,就想利用對原子彈的壟斷地位稱霸全球。此時,蘇聯已經發展壯大,成為美國的最大對手,所以美國利用手中的原子彈,在蘇聯面前揮舞起核大棒,同時施加巨大壓力,企圖阻止蘇聯研發原子武器,以建立以美國為首的絕對霸權。

當時,美國高層認為,在嚴密的封鎖措施之下,蘇聯在短時間內是無法研製出原子武器的。然而,時隔僅僅4年,1949年8月29日,蘇聯便成功引爆了第一顆核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隨後,蘇聯的核武科技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很快取得了同美國的核戰略均勢,給美國以沉重的打擊。那麼,蘇聯在美國的嚴密封鎖之下,為何仍可以迅速打破美國核壟斷呢?原因很簡單,主要有以下三點:

突破封鎖,才能不做“千年老二”

隱蔽戰線的同志

第一,廣設諜報網,獲取機密資料,縮短了原子彈研製時間

眾所周知,蘇聯建立了一套複雜、高效的諜報系統,可以從世界任何角落收集有價值的信息。首先,派遣特工數量多。其次,諜報系統範圍廣。

第二,搜捕納粹德國科學家,設法獲取先進設備,加快了原子彈研製進程

二戰後期,納粹德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最終滅亡,遺留下大量的技術人才與先進設備。蘇聯高層認為,獲取這些“納粹遺產”,對蘇聯的核武研製工作有極大的推助作用。便派遣特殊部隊,前往德國擄獲納粹的科學家與工程專家,蒐集納粹遺留的鈾礦石和其他重要研究設備。

第三,發揮“體制力量”,集中力量辦大事

在這種體制的作用下,蘇聯可以將國家的大部分力量集中到核武器領域,為原子彈的研製提供堅實的保障。儘管蘇聯在二戰中遭受較大損失,但蘇聯具備舉國體制的優勢,可以較為快速的從戰爭創傷中走出來,重新投入到重要領域的研發工作之中。正是這種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促使人才、資源、科技等各項要素優化組合,極大推進原子彈的研發進程。

突破封鎖,才能不做“千年老二”

突破封鎖只能靠“打”

雖然,蘇聯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其經驗仍值得學習,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我們已經做了,只是不說。幸好,我們的國家有著清醒的認識,高新技術要是要不來的,只能靠自己,“兩彈一星”精神在各行各業生根發芽。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任何封鎖都不可能阻止我們前進。當我們面對外部封鎖時,堅持靠自己才能挺起腰桿子,突破重重困難重新站上世界之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