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的靈魂》:人人都想擁有更多金錢,可是我們真的瞭解它嗎?

金錢如穿鼻鐵環,隨心所欲地牽著我們的鼻子走。只是我們已經忘了,其實我們本是它的設計者。

——馬克 金尼

《金錢的靈魂》:人人都想擁有更多金錢,可是我們真的瞭解它嗎?

01 無所不在的統治者:金錢

放眼望去,如今大部分人的生活都籠罩在金錢的各種控制裡。

最近一年總有朋友問我生不生二胎,每次我都會不假思索地說到:

“等有錢了再說吧。”

之所以不假思索,是因為在過去幾年全職媽媽的體驗中,我深刻領悟到被錢束縛著是什麼感覺,此外我發現每次當我回答“等有錢了再生”時,幾乎所有人都能瞬間認同這個答案而不再繼續追問,所以慢慢地這個回答也被我設置為成為標準答案。

可是就在前些天,當有人再問我這樣的問題時,當標準答案再次從我嘴裡說出後,我內心突然自問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要等有錢了才生孩子,有沒有錢什麼時候成為決定生孩子的首要標準了呢?兩個人相愛,喜歡孩子,內心渴望有個孩子,這才是生孩子的首要條件啊。”

被這個問題給驚到,然後順藤摸瓜,我又聯想到其他很多類似的“回答”:

有錢才能結婚

有錢才能去旅行

有錢才能孝順父母

有錢才能實現夢想

有錢才能做自己

有錢的人生才有意義......

而亦如之前的我一樣,很多人也將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歸咎為“沒有錢惹的禍”。

她之所以不喜歡我是因為她父母覺得我沒有錢。

老婆天天嘮叨不就是因為嫌我掙得不夠多嗎?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沒有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裡。

如果我家財大氣粗,估計領導也不會這樣說我了。

一方面金錢像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一樣,光明正大或隱形地控制著我們以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金錢成為影響和決定我們是否做一件事的首要標準和目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唯金錢是瞻。

與此同時金錢還扮演著各種裁判的角色,金錢早已成為評判一個人生命品質、成功失敗、聰明愚笨的核心標準。

哪怕如今很多時候金錢已不再具備特定的物質載體,但這也絲毫不影響其對人類的權威統攝。不論是明裡暗裡,金錢已經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滲透控制著人們的一言一行。

然而正如馬克金尼所說,人類才是金錢的設計者啊。可為什麼到了如今,反而它卻成了我們的主人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懷著內心對富足的渴望,我開始閱讀跟金錢相關的書籍,我期待找到一個答案,期待獲得某些關於富足的秘密。

很慶幸的是,在翻閱了諸多金錢主題的書籍後,我遇見了一本書,在這本書中,我不僅到了人們如何在金錢面前“翻身為奴”的答案,也幡然領悟了富足的真正涵義。

這本書名字叫 《金錢的靈魂》,作者是琳內 特威斯特和特蕾莎 巴克,中文譯者艾琦。

琳內 特威斯特是一位祖母級的全球性慈善活動家,她從1970年開始便擔任全球性NGO大型計劃領導人將近40年,該活動的主要目標包括終結世界饑荒、保護雨林、改善女性健康、增進對人類意識的科學性瞭解等方面。

作為領導人,琳內 特威斯特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募集善款基金,而在幾十年和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經濟環境之下的人們,在圍繞金錢這一主題而進行的各種交流和互動中,琳內 特威斯特深刻地看見並感受到,金錢是如何塑造和刻畫著人們的外部生活和內心世界。

而在與眾多貧富差距巨大的人們近距離接觸之後,在親眼見證了金錢外表下人們不同的內心時,琳內 特威斯特也真正領悟到了富足的真相。

在書中,琳內 特威斯特指出:

金錢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金錢本身也不存在有無威力的問題,是我們對金錢的詮釋以及與金錢的互動關係搗得鬼。

而重塑我們與金錢的關係,不但是我們獲得物質財富的核心,更是如今大部分人走出諸多內心困局,重獲自由喜悅,解脫身心的靈性通道。

琳內 特威斯特透過她切身的生命經歷和感悟,啟發和鼓勵人們去重新看待金錢的價值,重新清理和金錢的關係,進而重拾更加健康和自在的生活。

而這本書給予我的啟發也遠遠超過當初的那個答案,所以在此,我想借由作者的文字和智慧,結合我自己這幾年的一些體驗和感悟,踏上一條與金錢的重新相識之旅。去看見在我們慣有認知之下,那個真正屬於金錢的靈魂。

今天是這場重識之旅的第一天,首先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下金錢的靈魂底色。

《金錢的靈魂》:人人都想擁有更多金錢,可是我們真的瞭解它嗎?

02 金錢的靈魂底色:交換媒介

之前網上流傳過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位年輕人來到一家客棧,他想要看下房子準備租一間,老闆告訴他,要看房的話得先付1000元的保證金。如果看完不滿意,再把保證金退給他。

年輕人付了100元保證金後就去看房了,而客棧老闆則迅速的拿著這1000元,跑去交給了肉店的老闆,還清上一週的貨款。而肉店的老闆收到錢,立馬跑去交給屠夫,因為他欠屠夫1000元的屠宰費。接著屠夫又連忙拿錢去了妓女那裡,算作上個月的包養費。而妓女轉手將錢給了客棧老闆,因為她是這裡的房客,她剛好欠了1000元的房租。

正在這時,看房子的年輕人回來了,他告訴老闆這裡的房間不適合,於是客棧老闆便把1000元還給了年輕人。

這1000元兜兜轉轉一圈,最終又回到了最初,從數量上也並未多增一分。可是就在這個兜轉的過程中,客棧老闆、肉店老闆、屠夫、妓女之間的債務卻清零了。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金錢的本質是一種交換和流通媒介,它使得不同的服務得以交換,它讓每一位勞動者在提供服務的同時,也能獲得自己所需的服務。而金錢本身並不負責,也未曾創造出額外的服務。

正如琳內 特威斯特所說,追溯金錢的前世今生,從貝殼、石頭、金幣銀幣、紙幣再到如今的數字形式,金錢是一項徹徹底底的人類發明,人類發明金錢是為了方便個人及群體之間所進行物質及服務上的共享與交換。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重新看見金錢的由來和作用,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從最根本上來講,金錢可以不存在,或者不一定非要存在。

可能很多人會問“如果錢不存在了,我們還怎麼活?怎麼買東西?衣食住行哪樣不需要錢來買啊?"

恰好有個人真做了這麼一個試驗。海德瑪麗·施維爾默是一位德國人,她是書籍《無錢的富有人生—福從天降的試驗》的作者,在這本書中她記錄了自己是如何在21年中不花一分錢但卻十分富足的人生經歷。

海德瑪麗曾經像我們所有的普通大眾一樣,在一個被金錢主導的環境裡生活,她當過小學老師,心理醫生,但一直以來她都深切感受到金錢對人們的各種束縛和控制,所以她內心構想一個不以金錢為主導的社會。

於是在1996年海德瑪麗辭掉工作,沒有房子沒有社保沒有銀行卡,在將全部財產送人之後,海德瑪麗便開始過上一種不花錢的生活。她透過幫助他人做園藝、做清潔等服務和勞動來換取自己每日所需的食物和居身之所。

這樣的生活她一過就過了21年,她不花一分錢,卻住過無數美麗的房子,吃著美味的蔬食,遊遍德國,沒有一分錢,但她卻每天活在開心和喜悅中。

後來她把自己的這些經歷寫成了書,在書的前言中,她這樣說到:

“我必須承認,我的道路是非常獨特以及個性化的,並不一定適合大多數人去模仿。如何運作一個沒有金錢的世界,關於這個問題,我思考良久。我並沒有天真地認為,必須把金錢簡單地廢除才能讓這個世界以一種公平的方式運轉。培養覺知力、內察自省、接納別人及新生事物……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不再向外尋找幸福感,不再為了新的汽車或別的物質財富疲於奔命。簡單的生活可以帶來更大的幸福,我衷心地希望大家都能如此!”

海德瑪麗的願望是人們都能過上一種不再被金錢主宰的生活,因為金錢只是為我們提供了某種獲得服務的便利,但是它卻不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主人。

在海德瑪麗的這個真實試驗中,我們可以更加看清,金錢本身並不創造真實的服務和價值,而沒有金錢,我們依然可以透過服務互換來獲得我們所需的一切,而且本就如此。

我們透過自己的服務而獲得金錢,又透過金錢換來自己所需要的服務。金錢只是輔助不同服務之間進行交換的媒介,而它實際上並不直接參與或決定我們付出和收穫服務。

儘管海德瑪麗只是一個特例,但她卻提供了一個生活的可能性,如今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或許有一天金錢真的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而不論這一天什麼時候到來,我想當下我們都該重新思考金錢對於我們的價值。

《金錢的靈魂》:人人都想擁有更多金錢,可是我們真的瞭解它嗎?

03 金錢運行的法則:等價交換

既然金錢是作為一種交換媒介而誕生的,那麼金錢的運行首先必須符合交換的法則。而交換的基本法則就是等價交換,因此這也是金錢運行的法則。遵循等價交換法則,有三個重要的金錢認知需要我們明晰:

《金錢的靈魂》:人人都想擁有更多金錢,可是我們真的瞭解它嗎?

認知一:付出多少,就收穫多少

能量守恆是宇宙通用法則,在任何方面都是如此。金錢作為一個交換媒介,首先它是一箇中性詞,也是一箇中性能量,不偏不倚,它像天秤一樣平衡著左右兩側得交換物。你付出了5分的服務和勞動,就會收穫5分的服務;你付出了10分,就會收穫10分 。

只是當人們賦予某些事物過高的權重之後,在一些人為的作用之下,才出現了不公平的交換,但總體而言,對於大部分人,付出和收穫總是成正比的。所以說我們想要獲得金錢,換得其他自己所需的服務,那麼我們首先必須自己去創造和付出等價的服務。

《金錢的靈魂》:人人都想擁有更多金錢,可是我們真的瞭解它嗎?

認知二: 想要獲得更多的金錢,我們必須提供更好的服務

金錢的出現便利了不同服務之間的交換,從根本上講,這種交換的不論是有形的產品還是無形的產品,產品背後的本質是主人公提供的某種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惠及他人,滿足他人的某種需求。而我們賺取金錢或渴望擁有更多的金錢,我們也是希望透過金錢獲得更多或更好的服務。

因此透過金錢我們交換的是彼此之間所能提供給他人的服務,而決定金錢數量的是服務的品質。

這個很好理解,比如說一個口感更好的麵包會比一個口感較差的麵包的售價更高,作為老闆,我們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金錢,那麼我們必須付出更優質的服務, 這種服務包括挑選更好的原材料,更細心的加工等。

再比如我們想要獲得更多的工資待遇,那麼我們也必須付出更好的工作。這其中就包括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腳踏實地的努力等。

所以反過來,當我們並未獲得如願的金錢時,我們首先該反思的是自己是否付出了更高品質的服務。

而如今匠心精神之所以得到越來越多的市場和用戶認可,正是因為匠心精神代表了一種服務的最高品質。而匠心的核心動力是愛,是對產品、對生命的一種深深熱愛和全心投入,而愛也是服務和付出的最高境界。這也是為什麼媽媽的一碗麵會讓你覺得勝過所有的外賣,是因為這碗麵裡傾注了媽媽對你的愛。

所以說當我們真正熱愛我們的工作時,只有當我們懷著愛去做手頭的每一件事時,那麼我們的付出必將會匹配到最多的金錢。而在現實中,我們也看到,那些真心熱愛一件事,為一個作品或產品全情投入的人,對他們而言,掙錢真的只是順帶的。

《金錢的靈魂》:人人都想擁有更多金錢,可是我們真的瞭解它嗎?

認知三: 你如何定義金錢,你就會被同等定義

現實中總會有這樣的案例,一個年輕的女孩喜歡上了一個富有的男士,結果沒過幾年,該富有的男士又另結新歡,於是原本的女孩就不樂意了,認為自己把青春都給了他,他怎麼能拋棄自己呢?

可是如果反思一下,當初喜歡的是可能並不是那個男士,而是喜歡他所擁有的金錢,期待透過別人的金錢來獲得某種不勞而獲的光鮮亮麗,既然如此,當你不再光鮮亮麗時,那些金錢自然會去尋找那個滿足光鮮亮麗條件的人。

在金錢的天秤上,它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你想獲得什麼,你必然需要付出什麼。要不要進行這場交換,由你來決定,但一旦按下確認鍵,你在收穫的同時必然意味著相應的付出和失去。

《金錢的靈魂》:人人都想擁有更多金錢,可是我們真的瞭解它嗎?

03 金錢的侷限:並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用金錢來換得

金錢作為交換的媒介而誕生,因此它的用武之地也只是在交換的過程中,或者說只限於可以交換的事物之間。但是有些事物,有些東西,當它本身並不具備交換屬性時,那麼即使你有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換來那個東西。

比如說時間,智慧、青春,喜悅、愛情,健康等,這些都是無法用金錢換得的。在當今金錢主導的環境下,當一切都圍繞著錢去展開的時候,金錢的侷限性也日益的明顯。

很多人拼命賺錢,誤認為有錢了就可以擁有一切,可是結果卻是,最後自己真的有錢了,但卻只剩下了錢。而那些自己原本以為金錢能保障的一切,卻早已在自己盲目追逐金錢的過程中,一點點失去了,甚至再也無法挽回了。

在書中,作者琳內 特威斯特曾經反思到,在自己和丈夫的心中,孩子無疑是她們生活的中心。可是當他們為了所謂更好地生活而一次次投身於毫無意義的社交和出差時,他們請來了最貴的保姆和最好的玩具來照看孩子,然而當她們以為這樣就可以給到孩子最好的一切時,她們卻發現,

充裕的物質和昂貴的保姆,並不能給孩子愛,而相比那些大人看來的好東西,孩子需要的卻是父母每天的一個擁抱,一次溫柔地注視,一句關愛的話語,甚至一個哪怕什麼都不做只要在就好的身影。

而琳內 特威斯特最終意識到:

“我們之前那種不斷追逐、積累金錢,不停地更新換代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的生活,其實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飢餓而已。我們也深刻意識到,我們真正渴望的是有意義的人生。”

《金錢的靈魂》:人人都想擁有更多金錢,可是我們真的瞭解它嗎?

我相信,正如琳內 特威斯特所說,如果我們能夠看到自己想要更多金錢背後的目的,除去某些一時慾望的滿足,其實對於大部分人,我們是想要透過金錢獲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人生。

雖然金錢為我們帶來了諸多的便利,但是如果金錢真的有靈魂,那它的靈魂底色首先是一個交換媒介,儘管如今看起來金錢似乎掌控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從本質而言,金錢永遠都不是那個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中心。因此不論人們賦予金錢多高的地位,多大的權力,也終究只是狐假虎威。

而在當前被金錢迷霧籠罩的時刻,我們越是得清醒地認知到:

如果我們渴望透過金錢去獲得有意義的人生,那麼我們要做的首先是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意義;

如果我們想要透過金錢得到更好的服務和價值,那麼我們就先去創造更好的服務和價值;

如果我們想要更多的錢來獲得更快樂幸福的生活,那麼當下就去選擇快樂,真心善待身邊的一切,而不論你此刻有沒有足夠的錢。

《金錢的靈魂》:人人都想擁有更多金錢,可是我們真的瞭解它嗎?

好了,關於金錢的靈魂底色,今天就先梳理到此,歡迎你的留言和感悟。

我是杜芬女神,在和金錢重新相識的旅途上,期待和你一起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