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秋天來了,雙 11 將至,又到了更新入手頭戴式耳機的季節。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單純追求聲音表現的頭戴式有線耳機已經不再是首選。他們更希望擁有一款能夠實現高質量無線傳輸的耳機,來滿足他們對降噪和其他音頻體驗的需求。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又到了糾結買哪款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的時間。

如果要說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的標杆,那當然就是索尼 WH-1000XM3。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搭載了索尼最新降噪音頻處理芯片 QN1,它將 WH-1000XM3 的降噪性能提升到 WH-1000XM2 的 4 倍以上,同時也支持 32bit 無損音頻處理。在 LDAC 無損傳輸編碼的支持下能夠實現高質量無損音頻無線播放。

如果要應付 iOS 設備的話,WH-1000XM3 也有 AAC 連接模式來應付。與此同時,WH-1000XM3 也可以通過 Sony Headphone Conect 應用來調整耳機聲音輸出,達到滿足用戶音頻需求的效果。

所以,我們也在之前的評測中提到:

「現在不管你是播放器用戶、Android 用戶還是 iOS 用戶,WH-1000XM3 其實都是你最好且綜合實力最強的選擇。」

當然,有些很看重降噪質量和效果的用戶,會將目光轉向「降噪狂人」Bose。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Bose 今年也推出了自家最新的頭戴式旗艦級降噪耳機 Bose Noise Cancelling Headphone 700(官方簡稱 Bose 700)。這款 Bose 700 消噪耳機支持 10 級降噪調節,雖然不能自動調節,但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聽感需求做不同程度的降噪模式切換,靈活性還是不錯的。

那既然兩款的定位和定價都很相似,那我們今天就來再做一次對比,看看哪一款才是今年最值得買的頭戴式降噪耳機:

外觀與佩戴

和 WH-1000XM2 比起來,WH-1000XM3 的設計沒有太大變化。在上一代機身中出現的設計語言,這一代也保留下來。

和 WH-1000XM2 不同的是,WH-1000XM3 用上了輕量化設計。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WH-1000XM3 的重量下降到 255g,比 279g 的上一代再輕了 24g 左右。搭配頭樑的設計改變,耳機在佩戴時會再顯得輕鬆一點,壓頭感也會比上一代再舒緩一些。

除此之外,WH-1000XM3 的細節部分也有改變。

鍵位和 NFC 感應的位置這些細節,WH-1000XM3 都保留了原有的設計,相信也是方便老用戶更新而做的選擇。唯一的變化,相信是 WH-1000XM3 啟用了 USB-C 接口,進一步和自家手機(相信也是大部分手機)相同的充電口,減少用戶攜帶線材的數量,方便充電。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保留 NFC 模塊是索尼無線系列的傳統,這個傳統也傳承得比較好。基本上大部分無線耳機產品,不管是旗艦還是入門也都支持 NFC 快速配對。

Bose 也曾經在 QC35 系列上加了 NFC 芯片,幫助快速配對,只是這個設計並沒有繼承到 Bose 700 上面。Bose 可能考慮到 iOS 設備用戶是他們的主要受眾,NFC 快速配對的功能利用率不太高,所以沒有在這一代上保留。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但這個對於我這種多設備用戶來說,有 NFC 無疑是一個方便的加分項。而且現在 iOS 設備的 NFC 也能夠用於部分產品的配對,Bose 選擇在這時候撤銷 NFC 難免有點尷尬。

除了 NFC 這個小細節,索尼 WH-1000XM3 的佩戴設計也有變化。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這一代的頭樑會有收窄了一些,看起來會比 WH-1000XM2 再靠攏一點。索尼這樣的處理相信是為了佩戴感變得跟緊實,配合比上一代更鬆軟耳棉做出更突出的隔音效果。

雖然佩戴時緊了一些,但因為耳棉也調整過,整體的壓耳感不會太過明顯。只是對於我這種頭大的用戶,收窄了的橫樑會對頭頂多了一點壓力。所以我在佩戴 WH-1000XM3 時,頭樑會伸長得比佩戴 WH-1000XM2 時要長一點,以維持舒適度。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當然,這個其實是因人而異。身邊不少朋友都會更偏好 WH-1000XM3 這種設計,或者可能真的是因為我的頭比較大吧(苦笑)。

相對於我這種頭部尺寸比較大的人來說,Bose 700 用上的新設計會更舒服一點。

和索尼比起來,Bose 700 的耳罩彈性會更強一點,整個頭梁都有蛋白質皮革做的緩衝帶包裹,來自頂梁的壓力也會比 WH-1000XM3 要少一些,戴起來更舒服。雖然兩款都採用了收窄設計,壓力會比兩者的上一代產品明顯。但 Bose 700 帶來的影響會相對小一點,對於我這種頭大人士來說會相對舒服一些。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兩款耳機的佩戴舒適度相差不大,隔音效果也差不多,佩戴之後都大約能夠提供 1/4-1/3 檔的物理遮噪效果。雖然索尼佩戴時會有更緊的效果,但在隔音效果上就沒有太大的差異。

佩戴的話,兩者都差異不大。原本主打舒適的 Bose 在這裡也沒有體現出多大的優勢,索尼也有沒有很明顯的贏面,兩者的表現都差不多。用「水兵對水手」的形容並不太貼切,因為兩款都達到了旗艦級降噪耳機的舒適度,所以應該還是「將軍對將軍」的級別(笑)。

降噪效果不相伯仲,但談到聲音和傳輸時...

在與 Bose 的對決中,索尼一直都是技術佔優的一個。

除了降噪對比時會有難分勝負的狀況,在連接、技術支持以及 app 設計的層面上,索尼都擁有極大的優勢。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降噪方面,索尼 WH-1000XM3 擁有最新的 QN1 芯片,降噪強度是上一代產品 WH-1000XM2 的四倍。在一般室內和交通工具中,WH-1000XM3 基本上能夠隔絕大部分噪音,用戶如果要在不脫下耳機的狀態下和別人交談,那隻要捂住右耳罩可以激活快速提醒,而不用摘下耳機就能和他人交流。

這個功能的響應速度很快,基本上能夠達到秒速切換的水平,平時用起來還是要比按按鈕的 Bose 要方便不少。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降噪調節方面,WH-1000XM3 有「降噪」、「環境聲」和「關閉」三個模式可以選擇。搭配手機等智能設備可以實現自動調節,讓耳機降噪效果更適合當前環境,最高能夠實現 20 級的降噪調節。

相比之下,Bose 700 就有 0-10 的 11 級降噪調節功能,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求來設置當前的降噪效果,耳機上的降噪控制功能也有三個預設檔,方便用戶快速切換降噪模式。雖然沒有 WH-1000XM3 用手勢控制來的快速便捷,但也夠用了。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至於降噪強度,Bose 和索尼的表現都相差不大。Bose 調到 10 級的時候會讓人感覺降噪要強索尼一點,但主要還是因為 Bose 的底噪稍稍低於索尼,所以有些時候會有這樣的感覺,但這個對比差異不大。

降噪的話,兩者的差距不多,而且都是旗艦級水平。用戶在選擇的時候,更多是要自己對降噪輸出的偏好。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但在連接性能和音頻處理性能,索尼依然有很大的優勢。

首先,WH-1000XM3 支持 LDAC、aptX HD、aptX 和 AAC、SBC 等無線傳輸編碼,編碼最高能夠實現 32bit 96kHz 的無損音頻播放。只要你連接的手機支持 LDAC,那就能夠用 WH-1000XM3 收聽無損音樂。

而且,WH-1000XM3 通過索尼 Headphone Connect 也能夠支持 DSEE HX 的控制,在應付非無損音樂的時候也可以進行補償,從而確保音頻細節表現。在這些技術方面,索尼 WH-1000XM3 確實要比只有 Bose Sound 的 Bose 700 要好很多。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聽感的話,WH-1000XM3 上耳的第一感覺就是乾淨。整個環境都很乾淨,解析力和分離度都比以前要再好了不少,背景和人聲能有更穩妥的距離,樂器與樂器之間也能保持距離,混合起來不會有雜亂無章的感覺。

人聲的聚攏感和位置感也很準確,人聲細節在高信息量的 Hi-Res Audio 保證下得到了飽滿的還原,那種豐富度確實能讓人滿意。面對背景不算複雜的歌曲,歌手和背景的距離也不算很大,人聲也不會突出。但細節不會模糊,整體也不會有悶濁的感覺,WH-1000XM3 給人的還是一種索尼特有的清爽感。這聲線放在變化比較多的流行樂中,也算很萬金油了。

比起上一代的話,WH-1000XM3 的表現會再清新一點。

強化了解析力表現和細節還原,聲線也會比 WH-1000XM2 要再清爽一點,傾向也會跟著 MDR-1AM2 等整個索尼大方向去走。這裡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即便你沒有用上 32bit 的音頻,在原有 Hi-Res Audio 上已經能夠感受到提升。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人聲方面,WH-1000XM3 的細節感比 Bose 700 突出,人聲的位置處理也要比 Bose 700 好。但 Bose 700 的表現也不差,人聲雖然沒有 WH-1000XM3 突出,但處理做得還不錯,還原自然且不會有生硬的乾澀感,這樣的效果也很適合流行樂。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但如果換上 Hi-Res Audio,並改用 LDAC 連接的 WH-1000XM3,你會感受到 WH-1000XM3 在處理方面的細膩,這個部分不會有聲音的混雜感,很純很乾淨。

此時受限在 SBC 模式上的 Bose 700 未能還原出 AAC 模式下的好表現,信息量不足讓整體表現變得粗糙。雖然落差感不算太大,Bose 700 的表現也比 QC35 II 要成熟不少,但跟 WH-1000XM3 比起來還是有明顯的差距。

另外不難發現,WH-1000XM3 的聲音進步是來自解碼和單元表現兩個部分的進步。聲音變得乾淨、細節信息量更大這兩點是 QN1 的功勞,飽滿渾厚的聲音輸出則是新 40mm 單元的功力。這兩大更新的結合,促成了 WH-1000XM3 的聲音進步。

這份進步的更新起源於聲音對「乾淨」的認知,但並沒有把自己侷限在「乾淨」這個層面上。而升級的幅度,真的就值得你去更新了,這些,也是 Bose 還未能達到的地方。

發奮力追的 Bose,與技高一籌的索尼

經過一輪體驗下來,你會發現 Bose 從 QC35 系列到 Bose 700 其實擁有很大的進步。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降噪依然是它的強項,底噪控制能力更強的它能夠帶出最高 10 級降噪的優勢,讓人進一個很乾淨的聲音環境中。聲音的調教和單元質量也上來了,細節更飽滿,讓人聽起來也更舒服,這些都是 Bose 努力進步的結果。

只是,當 Bose 700 面對的是索尼時,還是差了那麼幾步的距離。

索尼大戰 Bose,旗艦降噪耳機橫評

儘管都是旗艦,索尼在音頻技術和數字處理技術上擁有更大的優勢,QN1 這塊整合了數字降噪和音頻處理功能的芯片在規格上還是行業的標杆,不管是傳輸還是降噪效果上依舊都有不錯實力,在不同的設備體系中也有更強的適應力,這些才是索尼最強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 Android、iOS 和播放器的多棲用戶,也想追求性能更強的無線降噪耳機,那 WH-1000XM3 還是必然的選擇。Bose 700 雖然有了很大進步,但要說追上索尼,還差了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