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劊子手行刑時,聽到“刀下留人”,便會停手嗎?

歷史上,劊子手行刑時,聽到“刀下留人”,便會停手嗎?

近年來,隨著古裝電視劇的流行,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劇集的製作細節。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

如果劇集的細節都遭人詬病吐槽,那麼也不會有很多人原因看這個劇。

在古裝劇中,有一個細節,往往被人們吐槽——“刀下留人”的情節。

很多古裝劇裡都有“行刑”的劇情,當劊子手已經舉起了虎頭刀,準備動手時,突然遠處一聲大喊:

“刀下留人!”

劊子手便停止了行刑程序。

大多數人都認為,劊子手的這行為不併符合歷史事實,哪有行刑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被無關人士一聲“刀下留人”就停止行刑的?

然而,歷史上,劊子手確實在聽到“刀下留人”時,會停止動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歷史上,劊子手行刑時,聽到“刀下留人”,便會停手嗎?

在中國古代,對犯人處以死刑是有一套程序的,往往不是判定後就立刻處決。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因此賞罰活動要根據季節的變化來進行

  • 春、夏二季適合慶祝和賞賜,
  • 秋、冬二季適合處罰和行刑。

因此,古代被判定死刑的犯人一般都會等到深秋時節才會行處決,被稱之為“斬監候”“秋決”,即等到秋後再行問斬。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如果犯人犯了極其嚴重的罪行的話,可能被判以“斬立決”的刑法,這就是立即開刀問斬,不必等到秋後。

歷史上,劊子手行刑時,聽到“刀下留人”,便會停手嗎?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制定了《秦律》以後,中國帝制時代的法律逐漸完善,朝廷對於刑法的處理也是非常嚴肅的。

處決犯人一定要在午時三刻,不能提前也不能延誤,否則就是有違朝廷律例,監斬官便有瀆職之罪。

宋朝時,中國的律法已經非常完備了,朝廷設置了提點刑獄司一職,負責監督地方按時審查結案,偵破疑難案件和積壓案件,以及巡視地方是否有冤假錯案,相當於現在的檢察院的職能。

歷史上,劊子手行刑時,聽到“刀下留人”,便會停手嗎?

宋朝法典《宋刑統》裡記載:

“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

當死刑犯臨刑時喊冤時,監斬官就必須將此情況反映給提刑司,如果提刑司認為此案需要重新審理的話,就會傳令“刀下留人”,將處決中止,這就是“刀下留人”的起源。

這個法條的出發點是給予死刑犯【上訴】的機會,以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對於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如果劊子手在聽到“刀下留人”的命令,還繼續處決犯人的話,便要承擔罪責。

歷史上,劊子手行刑時,聽到“刀下留人”,便會停手嗎?

因此,每當“秋決”時,但凡聽到“刀下留人”之聲,劊子手就會中止行刑,該案件也會發回重審。

劊子手只是地方小吏,萬一在行刑時殺錯了人,下一個成為“刀下之鬼”的便是他自己了。

歷史上,劊子手行刑時,聽到“刀下留人”,便會停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