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頂尖科學家齊聚上海,他們獲得的這些科學獎你知道嗎?

10月29日,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匯聚了全球最強大腦,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縱論前沿科學,並展望科技的巔峰與未來。

除了44位諾貝爾獎得主外,來參會的還有21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獎、菲爾茲獎等科學大獎得主,這些名字每一個都是科學界中閃閃發光的明星。

作為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諾貝爾獎科學家參加人數最多的科技盛會,這些科學家所獲榮譽究竟有多厲害?諾貝爾獎不必多說,其他科學獎也都是各自領域的“皇冠”。

沃爾夫獎由以色列著名猶太工業家、發明家裡卡多·沃爾夫所設,其宗旨是為了促進全世界科學、藝術的發展。沃爾夫獎主要是獎勵對推動人類科學與藝術文明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每年評選一次,開始時分別設立了農業、物理、化學、數學和醫學五個獎項,1981年又增設了藝術獎,獎勵藝術領域中的建築、音樂、繪畫、雕塑四大項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績的人士。其中以沃爾夫數學獎影響最大,因為諾貝爾獎中沒有數學獎,而菲爾茨獎雖有影響,但只授予40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而沃爾夫獎在全世界範圍以獲獎者一生的成就來評定,因此,沃爾夫數學獎堪稱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著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丘成桐都曾獲得該獎項。2004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成功研發雜交水稻及發現水稻雜種優勢遺傳基理而獲得沃爾夫農業獎。

拉斯克獎是生物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於1946年創立,以表彰在醫學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學研究者和公共服務人員或機構。拉斯克獎項分為基礎醫學研究獎、臨床醫學研究獎、公共服務獎,後又增設特殊貢獻獎。該獎項由美國和國際的專業團體提名候選人,候選人需準備翔實的證明材料予以專業委員會進行評定,專業委員會里面的專家也是來自相關領域的權威學者。拉斯克獎被譽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迄今為止,已有近90名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2011年,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獎項授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4年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圖靈獎以英國著名數學家艾倫·圖靈的名字命名,由美國計算機協會於1966年設立,專門獎勵那些對計算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由於圖靈獎對獲獎條件要求極高,評獎程序又是極嚴,一般每年只獎勵一名計算機科學家,只有極少數年度有兩名合作者或在同一方向作出貢獻的科學家共享此獎。因此它是計算機界最負盛名、最崇高的一個獎項,有“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之稱。2000年,因為對計算理論包括偽隨機數生成、密碼學與通信複雜度的突出貢獻,姚期智獲得圖靈獎。他是首位獲獎的亞裔學者,也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唯一一位華裔計算機科學家。

麥克阿瑟獎又被稱為“麥克阿瑟天才獎”,自1981年發起以來,該獎被視為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項之一。每年麥克阿瑟基金會遴選20-40位來自不同領域、具有傑出創造力的人士,獲獎者可能是科學家、作家、藝術家或是企業家。麥克阿瑟天才獎的評選制度很特別,由私人搜索、匿名提名審核,既不要求個人提交申請,也不需要面談,只需遵循成就性、原創性與前瞻性等遴選標準。天才獎的獲得者中不乏華人,在去年獲獎名單中就有一位是來自加州理工大學的華裔女科學家曹穎,她帶領的研究團體研究人類大腦如何只用205個神經元便可識別人臉,從而讓人類不會臉盲。

菲爾茲獎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要求設立的國際性數學獎項,於1936年首次頒發。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發一次,在由國際數學聯盟主辦的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舉行頒獎儀式,每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獲獎者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儘管菲爾茨獎表彰的是數學家在職業生涯早期階段獲得的傑出成就,但其也被視為數學家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截至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分別是1982年獲獎的數學家丘成桐和2006年獲獎的數學家陶哲軒。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徐夢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