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城的百年上海老弄堂“泰安裡”修復煥新了


位於香廠路和仁壽路十字路口東南角的民國時期仿上海弄堂式建築“新市區泰安裡”,今天路過看到修復一新,引人關注。紫禁城下的衚衕曾三次到此,見證了泰安裡從危樓到修繕一新的過程。

由於新修建築格外亮眼,與周邊有些不協調,或許經過歲月的打磨會看著舒服一些。遠在明朝時期,此地有仁壽寺,民國初年,市政當局在香廠地區進行開發建設,共開闢了14條馬路,此路為其中之一,因仁壽寺在路旁,故定名仁壽路。現郵局大樓就是當年仁壽寺位置。

從細節對比,基本保持原有風貌,可謂用心。 今天的人們可能想不到,民國初年,虎坊橋至天橋一帶是香廠新市區的所在地,是當年北京最西化、最繁華和最時尚的地區,相當於北京現在的CBD地區。

從1914年開始,香廠新市區採用了西方城市建設的理念,短時間內就在這一地區建起了一座“北京新城”。涉及衣食住行以及與民生建設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包括茶館、飯莊、會館、遊藝園、商場、綢緞莊、出租車行、醫院等。並曾引進多項新奇特的設施及娛樂活動,如電梯、暖氣、電扇、哈哈鏡、魔術等,可謂繁華至極,成為了當時富人消費區。

此次修繕的“新市區泰安裡”是民國初年興建的香廠新市區的一個組成部分。與附近的萬明路、香廠路、板章路、華康裡的幾處中西式建築一樣,都是那個時期的產物。後來,由於民國政府南遷、經濟蕭條以及自身商業定位太高等原因,香廠新市區逐步衰落。

“新市區泰安裡”建於1915年至1918年。該建築仿上海的里弄式住宅,由六幢平面格局和立面造型基本相同的二層樓房組成,通過中間一條小巷分為兩排。2009年7月被西城區人民政府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經百年,物是人非,繁華不在,曾經的住戶改成了外地打工者的臨時居所,由洋樓逐步變成了危樓,有關部門在2018年開始了修繕。

此前,在2015年修繕前和2018年修繕中來過兩次,紫禁城下的衚衕非常喜愛這座中西結合的建築,尤其喜愛她的斑駁與殘舊,歷經歲月洗刷的美感。

這是修繕前建築西面外觀,雖有殘破,但建築主體完整,尤其弧度轉角和圓窗飾紋與主體建築協調美觀。窗戶的玻璃基本殘破,圓窗兩側屋頂的下水管展現不同時期的痕跡。

靠近北面入口處的旁邊是個“溫州髮廊”,展現那個時代的特點,白色瓷磚與整體建築極不協調。

建築南面開牆建了個門面房,是個水果店,損壞了主體建築。

這是一進門的天井式小巷,兩側各有三座獨立的二層樓房,一共六幢,過道內堆滿了三輪車。

樓與樓之間的間隙,可開窗換氣,充分顯示上海里弄式建築的特點,在北方城市很是少見。

清末民初,由於“洋水泥”的出現,大多建築採用了磚混結構,使建築更加牢固。牆窗上的歐式裝飾,二樓上的摺疊百葉窗可能是當年的物件。

當時,只進入了右手南面第一座樓內,一層和二層都有遊廊連接每個住戶,由於改造和堆放雜物無法看到房屋結構,中間為天井挑高設有天窗可採光通風;樓梯為木製,磨損嚴重吱吱作響。

從裡往外看,進門處為過街樓,有些地方用紅磚做了封堵和改建;過街樓上的百葉窗不知這次修繕後是否保留?這一區域將圍繞中軸線開展一系列的文保修繕,泰安裡可能成為天橋演藝區的一部分,期待不久一展新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