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城的北大门——永平寨,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永平寨是武平县城最为重要的北大门,离县城仅有19公里,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永平寨四面环山,山外还有千米高峰的“梁野山”和“官材栋"为屏障,“官材栋”下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风吹帽”要隘,所以在宋代淳祐年间(1241~1252年)在这里设立“永平寨巡检司",驻兵把守。清朝和民国时期也都派兵把守这一要隘。


武平县城的北大门——永平寨,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梁野山古母石 @钟炎生 摄

据老人们的口述:在唐代曾有一仙翁看到永平寨这地方山清水秀,是一个能设州府的好地方,但美中不足的就是水向北流,如把水引向东流,此地将更为富庶。有一天仙人就挑了一担泥土把向北流的水填堵起来。仙人将泥土挑至田背时遇上一孕妇,孕妇大声喊叫:“啊!你的扁担快断了,不能再挑了。”仙人听后立即将泥土放下,两筐泥土就变成了两座山包,这就是现在的羊岗山岽和新寨岽,扁担就变成一座山冈,就是现在增岗上(据说唐代前是没有这山冈的),此后就有岗背、杭背、田背之分。在宋、明、清时期曾叫“单戈岗上”(康熙年间的墓志有记载)。


武平县城的北大门——永平寨,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航拍帽村村 @钟炎生&张乃彬


这条岗的形状酷似一只雄狮,羊岗山、新寨岽酷似一只活泼的狮子和一个聪明的沙弥在戏耍狮子,所以古人们就将此地取名“狮形”。因没能将水口堵塞起,人们为使寨内民众平安、吉祥、发达,后人就建了两座桥,有一座桥的桥面上建了茶亭,叫“磜风亭”,另一座桥叫“磜角桥”。“磜风亭” 就是现在的水口桥,它是在明万历癸巳年(1593年) 造的桥。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曾重修过一次,第二次重修是1902年。第三次是在2005年,由岗背、杭背、田背众人重新修整,并保持原来的建筑风貌。

“永平” 这两个字是有历史渊源的, 早在公元58年,当时年号为“永平元年”,“永平”名称即由此而来。


武平县城的北大门——永平寨,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航拍帽村村 @钟炎生&张乃彬


永平寨有史以来就居住着各姓氏民众。黎岗下(今料光下)住姓黎人氏。丘屋坪(今上屋坪)就是原丘姓住地,现梁山丘姓是也。毛精祖师是原毛姓住地,现孔下毛姓就是此地迁往的。杨屋弯原是杨姓住地,现不知迁往何处。杭背何屋角原住何姓,后迁往东留封侯、桃溪湘坑等地,后来有刘、廖、钟、李、蓝、林姓迁入永平寨后,这些姓氏又逐年迁走,到目前永平寨内仍居住着900余户人家,近5000人口。

永平由于村子较大,以往曾出了一些文化名人,他们除维修桥梁道路神坛庵庙外,还做了两件有益于社会之事,令后人铭记。


武平县城的北大门——永平寨,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挡风岭 @刘熹 摄


第一件,用佛庵兴办学校。原永平中心小学地址是该村众姓之庵堂,地点集中,向阳避风,清静舒适,是个读书的好地方,那些有识之士意识到社会要进步必须有文化,而又不能错过这个好场所,于是敢于将佛外移,利用佛堂作礼堂、会客厅、教师宿舍,再扩建5间教室、5间学生宿舍。除教室、宿舍主要设施外,还有校园、图书室、阅读室、音乐室及校医室。该小学不仅是永平地区第一所小学,而且在武北也是有名的一所学校,以前桃溪、贤坑、邓坑头、龙坑、湘村、源头、帽村、梁山、恬头、唐屋等村的求学子弟不顾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纷纷来该校就读。校方对外来学生除交一点点书费外,其他费用均可免交。由于教师责任心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社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武平县城的北大门——永平寨,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帽村村竹苞松茂(又名德茂公祠)


第二件, 利用荒冈建市场。原增岗上前段归田背, 中段归杭背,尾段归岗背管辖。20世纪30年代由廖某生等召集了全村各姓有影响的人士座谈磋商,将上中段作价归公,然后统一规划,统一了店铺款式,以人口比例分配到各姓氏,再由各姓安排落实到户,只需付一点点地价就可以兴工动建。仅两年的时间建成了按规划设计的20间高低一样、款式一体的店铺,店铺中间隙地搭起了简易的瓦棚,供外商贩营业和当地农副产品交易。该建筑外貌像谷斗,故称“围斗里”圩场,吸引着远近的商贩纷纷来此做生意,使永平经济得到了发展。(来源:武平民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