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歌一曲壯神州

國慶70週年閱兵典禮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雄壯激昂的旋律又一次響起。這首見證了人民軍隊由小到大、從若變強非凡歷史的樂曲,它的曲作者是原籍朝鮮的音樂家鄭律成。


軍歌一曲壯神州


一提起鄭律成,人們馬上會響起他在抗戰的烽火年月中譜寫的那兩首不朽的樂曲《延安頌》和《八路軍進行曲》,它們的影響可以說僅次於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和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

1914年8月,鄭律成生於朝鮮(今韓國)的全羅南道光州,當時的朝鮮已淪為日本殖民地。為尋求救國之道,鄭律成的大哥與二哥來到中國,投入抗日鬥爭。受兄長的影響,鄭律成在1933年5月跟隨三哥來到南京,進入朝鮮革命軍政治幹部學校學習。不久,前往上海學習音樂,音樂天賦出眾的他遂將自己的名字鄭富恩改為鄭律成,寄寓旋律與成功之意。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進入了轟轟烈烈的全面抗戰的年月。鄭律成經過慎重考慮,放棄了去意大利深造的機會,拿著著名愛國人士李公樸送給他的路費,背上心愛的小提琴、曼陀鈴和一本《世界名曲集》,跋山涉水來到延安,先後進入陝北公學和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

苦難造就詩人,時代產生音樂。1939年四五月間,鄭律成聽聞作曲家冼星海與詩人光未然合作,創作了一部《黃河大合唱》,在陝北公學首演後引起了強烈反響。他立即找到好朋友、在延安抗大學習的詩人公木,提出兩人也合作一部“大合唱”,公木欣然答應。但以什麼作為創作題材呢?鄭律成建議:就寫八路軍吧,《八路軍大合唱》!

說幹就幹。於是,29歲的公木與25歲的鄭律成以火一樣的激情,密切配合,僅用五個月就完成了《八路軍大合唱》的創作,包括《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騎兵歌》、《炮兵歌》、《軍民一家》、《八路軍和新四軍》和《子夜崗兵頌》八首歌曲。

《八路軍大合唱》問世後,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了一次專場演出,鄭律成親自指揮,嘹亮的歌聲迴盪在禮堂上空,迅速地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傳唱開來。尤其是其中的《八路軍進行曲》,更是受到八路軍將士們的熱烈歡迎。這首歌的開始部分原來是這樣的:“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揹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鄭律成在譜曲的過程中,總覺得還缺了點什麼,他反覆琢磨,在前面加上了衝鋒號般的“向前!向前!向前!”這一神來之筆,立刻讓歌曲起始就爆發出排山倒海的氣勢與一往無前的力量。人民軍隊高唱著這支戰歌,披荊斬棘,勇不可擋,終於打敗了日寇,迎來新中國的誕生。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進行曲》改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中央軍委頒佈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為了獎勵《八路軍進行曲》的大獲成功,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蕭向榮專門把公木和鄭律成請到延安文化溝青年食堂,招待兩人吃了一頓紅燒肉,敬了三杯酒,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多寫佳作。(劉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