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蔭時評:年輕幹部要從延安精神裡學什麼?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1935年至1948年,中國共產黨在這裡領導、指揮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石,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這裡孕育出的偉大的延安精神,一直被中國共產黨視作精神財富和幹部教育培訓的“永久教材”。延安精神高度概括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年輕幹部的知識面寬廣、工作思路開闊,但對國情、社情、民情的瞭解較少,嚴格的黨性鍛鍊和基層環境的歷練較少,對黨的奮鬥歷史和優良傳統認識較少,對基層困難和群眾疾苦體驗較少,這正是我們需要從延安的異地學習中去不斷改進和提升的薄弱方面。

年輕幹部要從延安精神中保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能帶領人民走向勝利就是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撐,他們從城市走向農村,再從農村包圍城市,和人民同吃同住,進行軍民大生產,正是這種“革命理想大於天”的理想信念指引著紅色政權走向勝利,點亮著星星之火壯大成燎原之勢。無數革命先輩向死而生,始終“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們黨成立98年來,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遠離戰火硝煙,更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保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理想信念,紮根人民群眾所需要的地方,無懼歲月的孤獨和清苦,在長期的基層磨礪下知道“為了什麼而出發”,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怎樣做到“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年輕幹部要從延安精神中增強“焚膏繼晷,兀兀窮年”的執著韌勁。革命年代延安的窯洞裡馬列主義能興盛傳播,南泥灣能成為陝北的好江南,正是得益於黨的領導人和一批革命家“不辭辛苦入山林”,才能“敢叫日月換新天”,取得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勝利。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插隊做知青的梁家河,闖過“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生活關”、“思想關”,帶領著父老鄉親不屈不撓、艱苦奮鬥,改變了梁家河的面貌,改善了這裡的生存環境。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梁家河”,它也許不像七年那樣漫長、也許比七年還要長,但只要我們堅守初心,不怕苦不怕難,心中的那個“梁家河”,就是收穫“大學問”的地方。我們年輕幹部要有咬定青山的決心和勇氣,要有日積月累的執著和堅持,更要有久久為功的耐心和定力,不斷充實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基層的沃土上打牢根基、開花結果,始終做到“苦中思進,樂中思省”,方能“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年輕幹部要從延安精神中提升“砥志研思,精進不休”的學習動力。“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這是我們年輕人該有的學習態度。毛主席在延安窯洞裡不分晝夜地工作學習,“人不學,不知義”,更不得志。學習是支撐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當年習總書記插隊梁家河時,炕頭上的書總是堆得滿滿的,不論是在什麼場合他都能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他從書本里、實踐中積累了知識,奉獻了青春才智,更加了解了廣闊農村和廣大農民。學習是個苦差事,但苦中有樂,樂中有得。年輕人就應該趁著大好的青春年華專心致志學習思考,刻苦鑽研農村廣闊天地的學問和藝術,擺脫“稚氣”“書卷氣”,多做一些接地氣的事,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將自己的光和熱去溫暖足下的土地,真正做到“苦練七十二變,應對八十一難”。

無論是在一個個革命舊址前,還是一口口農家窯洞裡,延安都有講不完的革命故事。詩人賀敬之先生的《回延安》這樣寫道:“幾回迴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詩人以飽滿的激情,回憶延安的戰爭生活,讚頌延安的巨大變化,展望延安的未來。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年輕幹部要不斷以更高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磨礪自己,繼續傳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知難而上、奮勇前行的精神,讓青春無悔成就人生大我。(來源:孝感網 作者:湖北應城市天鵝鎮人民政府 楊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