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市與上海市加快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梁長玉報道“落戶海門的外來資本和項目中有70%來自於上海。”“每年上海到海門投資考察和觀光旅遊的人次突破250萬。”江蘇省海門市市委書記陳勇,10月30日在2019海門(上海)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說明會上表示,海門將加快邁向上海都市圈同城發展時代,奮力爭當“南通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開路先鋒”。海門市市長郭曉敏,在會上推介了海門市的投資環境,展示了海門市的產業優勢、發展前景優勢、營商環境優勢。

江蘇海門市與上海市加快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海門加強與上海全方位交流合作

海門市委書記陳勇在江蘇海門(上海)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說明會上致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進程中,海門始終把對接上海作為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和最現實的路徑選擇。特別是近年來,海門大力實施對接上海“55580”三年行動計劃,通過組建海門駐上海浦東、浦西分局,舉辦“上海投資促進周”“招才引智上海行”等活動,持續推動與上海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交流合作。

3年來,海門市引進滬籍超億元重大產業項目80個、總投資超200億元,涉及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目前,落戶海門的外來資本和項目中有70%來自於上海。

海門農產品在滬年銷售額近30億元,在滬建築業年產值突破百億元。海門與上海的科技人才對接進一步頻繁,與上海10多所高校院所開展人才交流合作,引進“雙創”類上海高層次領軍人才35名。兩地的社會事業交流進一步深入,通過成功舉辦特色文化上海展示周、全域旅遊上海推介會等活動,有效打響了魅力新海門的文化品牌,每年上海到海門投資考察和觀光旅遊的人次突破250萬。海門市人民醫院、中醫院與上海華山醫院、龍華醫院等多家知名醫院結成合作共建關係。

江蘇海門市與上海市加快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海門有優質的營商環境

海門市市長郭曉敏在推介投資環境時表示,海門的營商環境優質,審批服務高效,簡政放權創新創業環境評價江蘇領先,政務服務綜合標準化建設建成全國樣本。“不見面審批、零缺陷服務、精準化監管”品牌效應不斷放大,政務服務全過程“不見面”辦理事項佔比達97.5%,企業設立登記、不動產登記、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平均辦理期限,在省定標準“3550”基礎上率先實現海門版“2340”改革目標。海門為投資客商提供精細化、個性化、“一對一”的“保姆式”生活服務,打通客商就醫、子女就學“綠色通道”,最大限度提供便利,確保客商投資放心、幹事順心、生活舒心。

海門致力於降低各項投資成本,切實為企業減負,投資配套保障完善,海門的電、水、氣、人力資源等公共配套齊全、優勢明顯。在招才引智上,出臺了“人才新政10條”,鼓勵企業引育“高精尖缺”人才,市財政對年薪超出30萬元部分的20%,3年內給予每人每年最高30萬元補助。對企業引進的本科以上青年人才,給予最高18萬元崗位津貼和15萬元購房補貼。今年,海門還將高標準規劃建設1.5萬平方米人才公寓,為企業招才留才解決後顧之憂。

陳勇書記、郭曉敏市長,邀請投資者、建設者,在海門這片熱土上共享機遇、共享成功、共享榮光。海門將繼續主動順應市場主體發展需求,搭建最佳平臺、提供最好政策、配置最優資源,全力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

江蘇海門市與上海市加快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推動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陳勇書記表示,海門將加快邁向上海都市圈同城發展新時代,奮力爭當“南通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開路先鋒”。將圍繞“‘打造上海高端製造業配套基地、上海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上海休閒旅遊重要目的地、上海農產品首選供應基地、上海公共資源服務合作基地’五大基地”,找準融合點,持續抓突破,積極接受上海輻射,參與上海建設,服務上海發展,做好融合發展工作。

海門將堅持產業創新一體共融,全面對接科技創新戰略合作,強化面向上海招商引資,加快與上海在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協同發展;主動接受上海全球科創中心輻射帶動,積極參與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平臺集群聯動建設;區域交通一體共建,按照建設上海北大門“交通樞紐節點城市”要求,搶抓江蘇重大交通基礎設施佈局契機,加快構建聯通上海的通勤化、公交化體系;全面參與滬蘇跨江融合試驗區建設,實質性推進滬海友好城區的戰略合作,大力提升各類園區、口岸等重點平臺的承載功能;積極複製用好上海自貿區改革創新經驗,持續推進以“不見面審批”為重點的“放管服”改革,推動資源跨區域統籌配置,打造標準互通、開放一流的營商環境。

公共服務一體共享,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協同推進長江大保護,更好地促進生產、生活、生態高度融合。加快建立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規劃一體、環保共治、服務共享的共建對接機制,當好上海的生態屏障;在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開展廣泛合作,促進與上海公共服務資源的互聯共享,實現滬海城市功能互補。

2019海門(上海)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說明會,迎來了400多位央企、國企、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大型民企的負責人和專家學者,有20個項目成功簽約,總投資超30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