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母瑞山:擦亮紅色名片 打造黨性教育品牌

10月的母瑞山,藍天白雲,山清水秀。10月28日上午,在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內,人頭攢動,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員幹部絡繹不絕。

自2016年12月起,定安在母瑞山革命教育基地開展黨性教育培訓以來,短短不到3年時間,已形成專題教學、現場教學、情景教學、體驗式教學和“三同”教學等多個教學模式,參與培訓的人數實現跨越式增長,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色教育品牌正在悄然崛起。

“三同”培訓模式

讓黨性教育更加鮮活

日前,省委黨校中青班48名學員赴定安母瑞山、翰林鎮等地開展為期3天的“三同”教育活動,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中青班學員的到來使得位於翰林鎮合山二隊的黃阿姨粽子生產基地頓時熱鬧起來。大家圍坐在餐桌前,向老師學包定安粽子。當天,學員們還組織了集體勞動,進入檳榔園開展鋤草活動。

為改變“坐下聽、出去看”的現場黨性教育固有模式,從本質上解決身至心不至的問題,定安縣委充分發揮母瑞山獨特紅色教育資源優勢,創造性地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創建“三同”黨性教育新模式,讓學員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打破以往集中住校的模式,把食宿、課堂設在百姓家中、設在田間地頭,探索出一條“課堂在田野、吃住在農家、人人當教員、百姓齊參與”的獨特培訓模式,再現了當年紅軍與群眾魚水相依的場景,搭起了黨群連心橋。

當前,前往母瑞山革命教育基地參訓的班次越來越多,培訓覆蓋面也越來越廣。今年1月至10月中旬,定安縣委黨校受省直機關單位和各市縣委託在母瑞山舉辦培訓班及培訓活動共219期,培訓人數為11079人,其中舉辦“三同”培訓班46期,培訓人數為2230人。培訓單位包括有關省直機關、市縣黨校、市縣機關工委、國企、私企、醫療機構、研究機構等單位。

升級改造基礎設施

帶動紅色旅遊升溫

“現在的母瑞山漂亮多了,路好了、樓多了、人也多了。變化一年一個樣。”家住母瑞山七隊的82歲老膠工韓秀英見證了這片熱土的變遷,從茅草房到瓦房、平房,到如今鱗次櫛比的瓊北特色小樓,從披荊斬棘開荒種橡膠,到如今家家辦起民宿吃上旅遊飯,母瑞山的點滴變化讓韓秀英感慨萬千。

母瑞山七隊經海墾控股集團投入改造後,家家戶戶住上了樓房,每家預留兩間臥室共4張床作為民宿,供培訓學員或者遊客使用。

近幾年,定安縣委、縣政府在對母瑞山革命老區的升級改造過程中,不斷提升景區硬件配套,並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復原紅軍供銷社、紅軍縫衣組和紅軍交通處等10個革命遺址並完善周邊配套設施,形成完整的旅遊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紀念園展館和革命遺址中多處巧妙使用現代科技展陳手段,為參觀者和培訓學員打造“沉浸式”體驗。人們不再只是看展館和遺址,還可通過各種形式與它們進行互動。在展館和各個遺址,只需掃描指引牌上相應二維碼便可聽到語音講解、看到相關圖文資料、深入瞭解歷史故事,還能在展館內通過影片和動畫等多種形式瞭解母瑞山革命鬥爭的歷史。

此外,定安縣委、縣政府還緊密結合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依託紅色旅遊景區開發,吸引周邊居民參與景區內配套服務,支持當地群眾參與餐飲、住宿等經營服務,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業。

今年國慶節期間,每天都有100多個家庭來到母瑞山感受紅色文化,走紅色旅遊線路。

輻射瓊島紅色資源

豐富教學內容

“從9月份到現在,每天都要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五六場黨性教育活動,每天來參觀的人數達八九百人,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已成為開展學習先進理論、革命傳統、愛國主義、黨性修養、廉政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園長王學廣介紹,當前,母瑞山鄉村文化展示館、紅軍操場、紅軍驛站、河堤護岸步道、紅軍潭和馬鞍嶺等景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黨員幹部和群眾前來參觀學習。

“母瑞山革命根據地在海南革命鬥爭史上具有厚重、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省委黨校教務處處長劉利波說,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現場教學基地是我省黨性教育的品牌,目前在教學佈局、課程開發、組織管理等方面已逐步成熟,影響力不斷擴大。

定安縣委書記陳軍介紹,下一步,定安將推動黨性教育與黨的政治建設深度融合,提供多層次、多方面的培訓內容選擇,同時整合全省瓊崖革命其他區域不同時期的紅色資源,推出以母瑞山為核心教學點向海南紅色資源全域輻射的現場教學模式,豐富延伸母瑞山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內容。

此外,定安還將綜合運用“互聯網+”提升教學水平和培訓實效,增進紅色文化與本地獨特的區域文化相結合,深化紅色教育、紅色旅遊、美麗鄉村建設的互促互進,增強紅色教育發展的整體性、全局性和協同性。(海南日報 記者 劉夢曉 通訊員 陳紅豔 程守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