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想人類未來極限——“莫比烏斯”論壇

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最重磅的活動——“莫比烏斯”論壇(全球科學家未來論壇),於今天上午9時正式開啟。與會的全體頂尖科學家巔峰對話、未來暢想、聯合倡議,70 位 WLA頂尖科學家精煉闡述,近 200 位全球科學家的思想火花激情碰撞,縱論科學發展與人類命運的緊密關係,探討科技的巔峰與未來的極限。

暢想人類未來極限——“莫比烏斯”論壇

“莫比烏斯”取名源自“莫比烏斯帶”,近200年前,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Mobius)和約翰·李斯丁發現,如果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後,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具有魔術般的性質。普通紙帶具有兩個面(即雙側曲面),一個正面,一個反面,兩個面可以塗成不同的顏色;而這樣的紙帶只有一個面(即單側曲面),一隻小蟲可以爬遍整個曲面而不必跨過它的邊緣。這種紙帶被稱為“莫比烏斯帶”(也就是說,它的曲面從兩個減少到只有一個)。除此之外,莫比烏斯帶是數學符號“∞”的創意來源,意味著無窮大並無限循環,以此為核心命名論壇,代表當今人類最高智慧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們攜手共同探索世界科學的巔峰、科技發明的前沿、人類未來的極限。

暢想人類未來極限——“莫比烏斯”論壇

在這場“頭腦風暴”中,70位科學家沿著莫比烏斯帶排列入座,每人陳述3分鐘對科學的觀點和暢想,不限領域。大多數科學家都提到應該鼓勵由好奇心驅動的科學,各國政府應該加大開放和對基礎科研的投入,鼓勵科研協作和人才流動。

因發現引力波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教授表示:“引力波的研究,就是好奇心驅動科研的很好例證,也是大科學成功的一個實例,我們說服了科學界。”


巴里什教授表示,引力波的研究經過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獲得成功。他提出問題:“今天小科學項目是否還能得到資金?”巴里什教授認為,基於同行評論來決定是否對科研項目提供資金的模式是有漏洞的,因為這可能會忽視科研項目的長期意義。

他同時提出,如何能包容足夠的好奇心、想象力和風險,鼓勵以好奇心驅動的研究,比如暗物質、太空飛船這些高風險的項目值得思考。巴里什教授總結認為,現在不幸但是我們所處的方向是科學家越來越難去做以好奇心驅動的科學研究。

不過197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對此提出了不同觀點。格拉肖表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給了自己去丹麥做研究的機會,自己憑藉在此期間的工作成果獲得了諾獎。“現在我的工作和巴里什的工作也還都是由NSF來支撐的,所以很多研究機構都很重視好奇心驅動的科研。”格拉肖表示。

201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Randy Schekman)教授表示,通過科學期刊因子來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性的方法也應該受到質疑。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里希(Kurt wuthrich)說道,自己論文的影響因子只有1.6,非常之低,但這並沒有影響。

暢想人類未來極限——“莫比烏斯”論壇

2016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強調,應該加強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聯繫。大隅良典表示:“現在的科研仍然是偏應用的居多,我們應該鼓勵更多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科學研究,並幫助年輕的科學家來實現夢想。”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人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介紹道:“生物醫學近年來在成果轉化方面的發展非常快,以色列的大學有很強的知識產權機構,研發都會考慮到科學家的工作成果的分配,因此科學家的動力是非常大的,研發是比較平衡,也歡迎全球的風投參與其中。”

2019年沃倫·阿爾珀特獎得主吉羅·麥森伯克提出:“不應該阻礙對無用知識的追求。”這一觀點得到了很多諾貝爾獎得主的認同。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David Gross)表示:“儘管在全球範圍內,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科研的比重是有所下降的,但是中國對於好奇心驅動的知識的投入卻在增長。”格羅斯指出,科學的繁榮需要更加透明、移動移動化、全球協作和人才的自由流動才能實現。

本文內容轉自百家號-第一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