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摘枸杞日薪一千?网友羡慕了:啥也不说,请假去了

青海沙漠深处有个小镇诺木洪,二十年前这里荒若孤岛,方圆100公里全是戈壁、雪山、沙漠。但这种环境种出的枸杞反而纯天然无污染。

沙漠摘枸杞日薪一千?网友羡慕了:啥也不说,请假去了

诺木洪农场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境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适合枸杞生长。诺木洪农场生产的枸杞因果粒大、果甜、籽少、色鲜而声名远扬。

沙漠摘枸杞日薪一千?网友羡慕了:啥也不说,请假去了
沙漠摘枸杞日薪一千?网友羡慕了:啥也不说,请假去了

小镇诺木洪,位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二十年前,这里荒若孤岛,整个地区不到五百人,仅有一座监狱。最近十年间,它成了附近唯一的绿洲,通过枸杞与互联网结缘,至少五个民族的人来这里打拼、赚钱,落地生根,曾经贫民窟般的边穷之地,不完全统计,竟也诞生了上千个百万富翁。后知先觉的农民,在加速了解商业。

天猫双11让小镇生长、觉醒,没有都市那样的喧嚣,也不再是雪山里与世隔绝的孤岛。

十年前,诺木洪是一个监狱农场。

沙漠腹地,渺无声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只有监狱农场的三百人在这里生活,二十一世纪初监狱搬走后,一度也只有一百户左右的人家。

当地流传的段子,戏谑当时的荒凉与绝望:一个犯人趁外出劳动逃跑了,跑了一个晚上,终于见到一个亮灯的建筑,跑近一看,还是关押他的监狱岗楼。

从地理上看,也是四面绝境。方圆一百多公里被戈壁、雪山、沙漠包围,碱性土地,大风飞沙,连绵的昆仑山横亘,夜里会经常看到很多绿光,那是狼群的眼睛。

监狱反倒成了堡垒、赖以生存的家园。

徐岩青就在这里扎下根。改革开放前,他的父亲为解决生计问题,倒卖布料,犯了投机倒把罪,在诺木洪监狱服刑,刑满后被安置在农场做职工。

“直到十年前住的还是土坯房,吃的只有土豆和粗粮。”徐岩青说,之前这里种小麦,一亩地的产量只有三百多斤,只够一个人的口粮。

当地有一些百年枸杞树,是比人更早落户此地的生命体。粮食养活不了自己,当地人只能零零星星地种枸杞。“可枸杞长得再好,卖不出,也不能当饭吃,慢慢就没人种了。”诺木洪村民陈明说。

2000年以后,诺木洪来了几个外省人,开始在这里承包土地种植并收购枸杞,当地农户没有定价权,不敢大面积投入,“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外地收购商发财。”陈明说。

直到2014年,互联网的信息更多传了进来,诺木洪的枸杞开始火了。

“淘宝上很多诺木洪枸杞的店铺,生意都不错。”吸引消费者的原因是店铺上的沙漠、戈壁和雪山场景,“就想到枸杞没有污染、纯天然。”

曾令人绝望的雪山、戈壁、沙漠成了诺木洪枸杞品牌溢价的优势,通过淘宝、天猫等互联网购物平台,被快速传播。

陈明也注册了淘宝,直接面对消费者,价格透明了,“你收购商不涨价,我们就不卖,自己通过淘宝卖。”

2014年到2016年间,裂变式发展,诺木洪农场张学说,枸杞种植面积扩张到了15万亩。

陈明说,也就仅仅是那几年时间,诺木洪村家家盖了新房子,家家买了车,一半以上的人家在西宁买了房子。

用现在的话讲,有地缘优势,又踩上了风口。最重要的是,更多人来了。

来承包土地种植枸杞的、采摘的、收购的外地人也迅速增多。马成福是青海民和县人,在老家,“看天吃饭,种玉米和土豆一年只赚几百元,家徒四壁,住的地方不如羊圈,知道诺木洪需要大量劳力,就来找机会。”

现在,他在此扎根,承包了40亩土地,年收入15万元,盖起了两层小楼。马成福原来村子的人来了一半,都有了稳定的生活。

来自河南的丁颖,最初只是作为收购商,每年9月份到10月份来收购枸杞,收完就回河南了,现在,看到诺木洪的发展机会,全家再次扎根。

“种了200亩枸杞,开了淘宝店。”丁颖成了百万富翁。

天猫双11被农民看成是新风口,他们此前没想象过,就在这一天,会赚这么多钱。

也正是为了这一天,9月到10月,枸杞收获季节,诺木洪最为热闹,也是双11备货季节,

诺木洪农场负责人之一张学说,每年诺木洪枸杞的采摘费用,可以达到3亿元,每个采摘工人每天可收入800到1000元。

网友评论

网友:不说了,请假去了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Vista看天下 网友评论 新华社 中新经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