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路遙墓地:為寫作耗盡生命,墳冢後的13個字令人潸然淚下


【路遙】路遙,原名王衛國,陝北榆林清澗縣人。路遙是近代最為著名的作家,尤其是他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響了無數人,也激勵了無數社會底層青年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奮鬥,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榮獲1988年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文匯山是路遙墓地所在地】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逝世,年僅43歲。關於路遙英年早逝的原因,普遍的說法是路遙年幼時身體就差,加上長期艱苦創作導致積勞成疾。如果大家對路遙稍微有所瞭解,就知道他日常生活無規律,為寫文章,連命都不顧,經常廢寢忘食、日夜顛倒,這些都無情地摧殘著他的身體。

【路遙墓地】路遙去世後,下葬陝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學文匯山。路遙的墓地非常普通,墳冢前是路遙半身漢白玉石雕塑和刻著“路遙之墓”的黑色大理石石刻。墳冢四周有四組石桌石凳,桌面分別刻著“陝北的光榮,時代的驕傲”和“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墳冢後側的牆壁上鑲嵌著孺子牛的浮雕和路遙的名言。


【祭拜者給路遙掃墓】在路遙墳冢後側的牆壁上,鐫刻著路遙的兩句話13字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句話是路遙最為出名的名言,也真正詮釋了他的一天。路遙的每部都是用生命在創作,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我這部作品不是寫給一些專家看的,而是寫給廣大的普通的讀者看的……希望它能經得起歷史的審視。”

【人們拜祭路遙】現實主義小說《人生》取得了巨大成功,給路遙帶來榮耀,但路遙沒有就此止步,他決定創造了一部更偉大的作品。著這樣的情況下,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逐漸走進了人們的事業。路遙最早給這部長篇小說取名為《走向大世界》,他決心要把這一禮物獻給“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最終改名《平凡的世界》。

【路遙半身塑像】《平凡的世界》這部長篇小說採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路遙以孫少安、孫少平兄弟等人的奮鬥歷程,集中反映了中國社會1975年初到1985年間中國城鄉社會的巨大歷史性變遷,譜寫了普通勞動者的生存、奮鬥、情感和夢想,讀起來讓人潸然淚下。


【人們祭拜路遙】根據路遙的預先想法,《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的基本框架是“三部、六卷、一百萬字”,他下定決心要把這一禮物獻給“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事實上,《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並不成功,但路遙以孺子牛般的精神,相繼完成了第二部、第三部的創作,結果卻震撼了無數人。

【站在路遙】為了寫好這部浩瀚鉅著,路遙翻遍了無數資料。《早晨從中午開始》是路遙《平凡的世界》創作時的隨筆,裡面描述了路遙創作的歷程,“近1個月的時間,每天工作18個小時,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渾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潰爛,大小便不暢通,更半夜在陝北甘泉縣招待所轉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長犯了疑心,給縣委打電話,說這個青年人可能神經錯亂,怕要尋‘無常’。”

【路遙墓地周邊風光】1992年8月,路遙病倒了,住進了延安人民醫院的傳染科。到了生命的盡頭,路遙連進食都十分困難。據路遙身邊人回憶,“不能動彈、不能寫作,時時被病痛困擾,身體和精神都在不斷遭受著疾病的侵襲,路遙的情緒也在希望和絕望中搖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