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着村民把穷山沟变成“花果山”

他带着村民把穷山沟变成“花果山”

从后山望去,朱家户村静谧祥和。

他带着村民把穷山沟变成“花果山”

在民宿内可看到山上的风景。

他带着村民把穷山沟变成“花果山”

民宿的外墙设计独具匠心。

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村。

10月29日下午,层林尽染的小山村在暖阳的照射下更加静谧。沿着青石铺的小路拾级而上,玉米墙、五谷招牌、辣椒、柿子帘、石屋民宿……一步一景,处处彰显着匠心。“这个水帘所在的地方,以前臭水横流,杂草丛生。”

“这个花房,以前是个垃圾堆。”“村里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多亏了张书记,可惜……”

“我的煎饼豆腐坊,现在一个月纯收入上万元,可惜……”感慨村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时,村民也在惋惜,“张书记看不到了,他走得太早了。”

村民口中的“张书记”叫张继学。二十多年前,他放弃在城里年收入几十万元的生意,回到生养他的山村,带领着村民一起致富。24年过去了,穷山沟变成最美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可是,张继学却因带病坚持工作,错过最佳治疗时期,2019年8月31日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9岁。

他带着村民把穷山沟变成“花果山”

张继学(前)带领游客在村里参观。资料照片

栽下梧桐树村民纷纷回乡创业

10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村。

沿着村里的生产路往后山上走,果园里已经不见劳作的村民,偶尔有村民推车下山。闲聊中,记者了解到,村里的苹果已经全部收完了,“很多是城里人来采摘的,价格都不错。”记者来到村里,首先看到了一面画满荷花的景观墙,继续前行,进入一个豆腐煎饼坊,一名妇女坐在热气腾腾的大锅旁摊煎饼。村民吕爱芳今年44岁,之前她一直跟着老公在沂源县城打工。

“听说村里变化很大,来旅游的人很多,我们就搬回来了。我们在村里的帮助下,把老房子收拾好建了这个豆腐煎饼坊,今年五一开业,生意越来越好,现在雇了5名村里的妇女帮忙,一个月给她们每人开3000元的工资,自己还能剩下上万元。”吕爱芳说,跟她一样,从城里又回到村里来的人不少,而这多亏了张继学书记。朱家户村党支部委员张传录告诉记者,不管是后山上满山的果树,还是村里满眼的美景,都是张继学书记带着村民一点点建成的。

在张传录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村里的一期民宿,通往民宿的道路都是用青石铺的,潺潺的水流顺着青石而下,拾级而上,每一处都有惊喜。偶然间一瞥,墙上用水缸设计的喷泉给人惊喜;抬眼间,一节节圆木装饰的墙面让人赞叹……“这些都是张继学书记带着我们一点点设计,一点点建设完成的。”在一处乡村民宿,张传录告诉记者,村里的民宿是用村民的老房子改建的,村里出钱改建,每年给村民分红;15年后,民宿归还村民支配,“这一户是63岁的白方成家的,他以前在城里定居了,也是看着村里发展好了回来的。”

“张继学书记为我们村规划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景,他栽下了梧桐树,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吸引了村民回乡创业。”

心系群众成为“要饭村”当家人

过去,朱家户村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但凡考上学的、当兵走的,都不愿意回村。朱家户村是沂源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共285户、731人。因地处“两山夹一沟”,自然条件差,村里的生活条件不好,群众生活困难,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要饭村”。

“张继学是家里的老大,当时他们家里穷,他几乎没上过学,早早地就出去打工了。”72岁的老党员张传太告诉记者,张继学35岁时,已经在城里闯出了名堂。当上了大老板,不仅有好几百万的积蓄,每年收入也得四五十万元。“张继学要回来,我就跟他谈,村里的乡亲们都很苦,你做好回来的准备了吗?”张传太说,张继学回答,他知道苦日子是啥样,他就是想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1995年,张继学回到朱家户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成了朱家户村的“当家人”。村里一直在山上种粮食,靠天吃饭,张继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带着村民种果树。村里有些人不理解,觉得农民就应该老老实实种粮食,种果树成效慢,行不通。张继学就亲自带领村民修梯田、学技术、种果树,逐渐在全村发展起了300亩苹果、400亩大樱桃和100余亩的葡萄、桃等林果产业。

果树丰收后,销售成了新问题,他利用自己做生意时的人脉关系,帮村民跑销售,让村民尝到了发展林果业的甜头。如今,一亩苹果收入一两万元、一亩樱桃收入两三万元,乡亲们的腰包也都“鼓起来”。

生前不断搭钱改造穷山沟变“花果山”

张继学没有止步于此。2013年起,他带领党员群众开始发展乡村旅游。过去,朱家户村到处是柴堆、粪堆、土堆,河道杂草丛生、垃圾堆积、臭气熏人。张继学决定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建设打造美丽乡村,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认准的事情,张继学就千方百计地完成。资金不够,他不断地往村集体里搭钱,“等有钱了再还我,咱先把事情干起来!”

为了节省开支,他带着村民就地取材,“我们村里最不缺的就是石头,党员群众最不缺的就是力气。”张继学带头出义务工,发动党员群众从最初一天几十个义务工,到最多的一天达210多个义务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000多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700多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垒砌石头墙3000余平方米,完成了1600余米长的河道治理和环境整治。2017年,朱家户村争取到了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扶持项目,配套资金50万元;村里还争取了20万元的“一事一议”财政资金和43.5万元的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扶持资金,通过改造老旧学校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2018年,在张继学的协调运作下,朱家户村成功申请了160万元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实际到位资金60万元的情况下,铺开了美化、亮化、硬化、净化、绿化“五化”工程,先后铺设石板路6000余平方米、沥青路3000多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打造景观水系1500米、沿河亮化夜景800米,建设休闲凉亭2处,粉刷墙壁3万多平方米,完成村庄绿化4000多平方米。

朱家户村从过去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抱团发展联村共奔“振兴路”

从2018年开始,城里的人三五结伴驾车到村里游玩,顺势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朱家户村强村富民的一条新路径,张继学带领村民们发展住宿、餐饮等服务业。

2019年6月8日,燕崖镇以朱家户为“龙头村”,聚合周边8个村成立朱家户联村党委,张继学兼任燕崖镇朱家户联村党委委员。联合村委按照“一村一品”模式,采取“联建村支部+村合作社+农户”等联合经营方式,统领联建村集中布局打造了朱家户美食美宿、石井河休闲采摘、姚南峪村落文化、计宝峪“晒秋”、碾砣传统酿造、山水河观光农业和王庄果蔬加工、西白峪樱桃集市等特色产业链。记者了解到,朱家户村采取村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办法,村集体和农户对半受益,流转房屋16户60间,发展起了“美食美宿”产业和旅游采摘等产业。今年国庆节期间,朱家户村的民宿开始营业,苹果不用出村就被外地游客采摘了,村民种的南瓜、丝瓜等蔬菜也卖上了好价钱。

“现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可是,张继学书记看不到了……”说着,张传录的眼睛红了,“我们村集体至今还欠着张继学书记6万多块钱。”张继学虽然走了,可他带着村民致富的思路被延续下来。看着朱家户村一点点变好,83岁的房义英老人说:“这么好的书记,说走就走了,想起来就心疼啊。要不是他,我这老婆子哪有现在的好生活?”

2019年,朱家户联村片区农业产业总产值预计可实现1.5亿元;各联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实现2.6万元以上。张继学留给村民一片青山绿水,一个美丽家园,这正是他回村的初衷,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