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從笑傲江湖到一地雞毛 是自掘墳墓還是政策衝擊

光伏:從笑傲江湖到一地雞毛 是自掘墳墓還是政策衝擊

1954年,室美國貝爾實驗室的Chapin等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光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誕生。國內,第一塊硅單晶在1958年問世,1998年,中國政府開始關注光伏發電技術的市場化應用。2002年,“西部省區無電鄉通電計劃”,促使中國光伏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滄海橫流顯英雄本色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開始關注太陽能發電,並逐步加大太陽能發電相關產業的支持力度。當時的光伏項目帶著深深地計劃經濟的烙印,無論是1997年啟動的“中國光明工程”,還是2002年啟動的“送電到鄉”工程,幾乎所有的示範項目都由政府主導,並未引入市場化。

即便如此,這些在現在看來,無論是技術還是開發模式都較為落後的項目,卻帶來了第一波產業紅利,並直接催生無錫尚德、英利等中國第一批現代意義的光伏組件生產企業,特別是尚德第一條10MW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線的正式投產,其產能相當於此前四年全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的總和,據媒體測算,此舉大幅縮短了與國際光伏產業的差距達15年。高速發展的尚德更是於2005年赴美,成功登錄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一時風頭無兩。

200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法》頒佈實施。依據該法案,我國從2006年1月1日起徵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每2年上調一次,分別為1釐、2釐、4釐、8釐與1.5分,直到2016年的1.9分/千瓦時。

2009年,國家發改委、電監會發布《於2008年7-12月可在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配額交易方案》,首次開始對已建成獨立光伏電站項目發放政策補貼。

同年,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的實施意見》,並同時下發《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首次提出“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的開發模式,此舉標誌著中國光伏市場大規模啟動,行業性投資機會已經非常明顯。

同樣是在2009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國內光伏發電產業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關於實施金太陽示範工程的通知》,決定綜合採取財政補助、科技支持和市場拉動方式,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三部委計劃在2至3年內,採取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不低於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範項目。

此後,光伏產業一路高歌猛進。截止到2011年,當年的全球光伏組件10強榜單,中國企業獨佔5席,催生了尚德、天合光能等一大批國際知名的國內光伏企業,中國光伏企業站在了世界潮流,於滄海橫流中笑傲江湖。

當年,我國多晶硅產量達到8.4萬噸,太陽能組件產量達到21GW,同比增長100%,佔據全球總產量的60%。光伏全行業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解決就業人數近50萬。

隨著光伏產品價格的大幅下滑,光伏系統安裝成本顯著下降,國內光伏系統安裝量急速增長,金太陽示範工程一項,從2009年到2012年,4年累計安裝量就達到了驚人的6.15GW。僅2011年,國內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就已經高達2.7GW,同比增長100%。隨著國家補貼政策的調整,同年12.31全國統一1.15元/kwh的補貼標準,引發了國內第一波轟轟烈烈的光伏搶裝潮。

“雙反”節外生枝

2011年底,中國光伏行業突飛猛進的步伐戛然而止。或許是美國不願看到中國光伏產業一枝獨秀,2011年11月9日,美國商務部正式發佈公告,宣佈將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調查範圍涉及中國光伏企業多達75家,幾乎將國內有一定規模的光伏企業一網打盡。三年的漫長調查,幾乎耗盡了所有人的精力,美國商務部終於2014年12月16宣佈對華光伏產品終裁結果,認定中國大陸輸美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將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同時認定中國臺灣輸美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

歐盟也在落井下石。2012年7月24日,以SolarWorld為首新成立的歐洲光伏製造商聯盟(EUProSun),針對“中國光伏製造商的傾銷行為”向歐盟委員會提起訴訟。2012年9月6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板、光伏電池以及其他光伏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並最終決定,自2013年12月起,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板徵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為期兩年,合計稅率高達76.4%。

自此,一路高歌猛進的中國光伏產業急轉直下。彼時,中國光伏電池98%以上出口海外,其中又有超過一半的出口都銷往歐洲,歐盟的“雙反”直接涉及金額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00多億元,中國光伏企業被徹底閉上絕境,面臨滅頂之災。

這一年,曾經叱吒風雲的尚德電力陷入內外交困的泥潭,負債總額達35.8億美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1.8%。虧損連連、高管出走,種種問題將曾經的光伏引領者徹底拉下神壇,並最終於2013年3月20日宣佈破產。曾經的豪言壯語,曾經的鮮花掌聲……,終究是鏡花水月一場空,除了給陰雲密佈的光伏行業留下一生嘆息,再也沒有激起任何波瀾。

實際上,歐美“雙反”只是引爆中國光伏產業危機的導火索,問題還是出在中國企業自身。2011年全球的光伏組件產能約為60GW,其中中國已有及在建的組件產能總量約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裝機容量只有29.7GW。截至當年第三季度末,國內66家A股光伏公司存貨已逾500億元;而前三季度這66家公司光伏產品的銷售收入總額不到100億元。這意味著按目前的市場銷售形勢國內光伏企業要消化掉積壓的庫存至少需要四年時間。

施救與自救

眼看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光伏產業面臨傾覆危局,光伏企業開始頻頻發力以求自救,中國政府在危急時刻也施與援手。

2012年9月,國家能源局發佈《於申報分佈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範區的通知》,鼓勵各省(區、市)利用自有財政資金,在國家補貼政策基礎上,以適當方式支持分佈式光伏發電示範區建設,標誌著分佈式光伏應用的大幕正式拉開。

2013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開拓分佈式光伏發電市場”的工作要求,成為分佈式光伏發展的重要政策依據。

2013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關於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 知》,規定了分佈式光伏發電的補貼政策,並將補貼政策的期限原則上明確為20年。

2013年11月,國家能源局印發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分佈式光伏實施層面的細化政策正式出爐。

2014年9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進一步落實分佈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被認為是光伏新政正式落地的標誌。

政策利好頻出的同時,面對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國內光伏巨頭們也啟動了自救程序。除了謀劃產業外遷外,國內光伏企業考察和摸索其他國家市場規律的行為已經有了成果。並開始全力開拓全球光伏新興市場。

國家電網也拋出了橄欖枝,提出未來將對符合條件的分佈式光伏項目提供系統方案制訂、併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服務,不收取費用,富餘電力全額收購。讓光伏行業一直糾結的入網難問題看到曙光。

再次起航

2015年前後,為進一步規範光伏產品製造、市場開發,政府層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規範和標準,推進光伏行業轉向規範化發展。

2015年1月,國家認監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文成立光伏產品檢測認證技術委員會,“協助對光伏產品檢測認證工作中的技術問題進行研究、審議,並提出建議”。

2015年3月,工信部發布《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正式確立光伏行業規範。同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杆電價政策的通知》,著名的光伏“630”誕生。

此外,2016年,中國政府進一步制定、深化和落實一系列光伏扶貧政策。

3月,《關於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正式實施,計劃於當年,將光伏扶貧作為重要扶貧手段在全國範圍大範圍實施。

緊隨其後,5月,國家能源局印發光伏扶貧實施方案編制大綱的通知;10月,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聯合下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通知,總容量高達2180兆瓦。標誌著全國範圍內的光伏扶貧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巨大的市場需求,無疑給沉寂已久的光伏行業帶來希望的曙光。

重歸市場進入快車道 政策收緊再入低谷

2017年,成為光伏產業全面恢復並進入快車道的新起點。這一年,分佈式光伏補貼政策的正式出臺,極大促進了分佈式光伏的全面提速發展。

5月,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十三五”發展規劃年度建設規模方案報送通知明確提出,分佈式光伏發電不受各地年度新增建設規模限制。同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關於開展分佈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通知》,明確分佈式發電市場化交易的的路徑和實現方式。同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再次聯合發佈《關於開展分佈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通知》,明確了隔牆售電政策,被認為是分佈式光伏發展的另一個起點。

補貼政策的明確,市場化交易模式的試點推進,無疑給了光伏行業一針有力的強心劑。當年的統計數據,也積極反饋了政策效果。全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60.2GW,比去年同期增長74.3%,遠遠高於行業普遍預期的20-30GW。其中,2017年分佈式新增21.42GW,比去年同期增長405%,增長迅猛。

然後,經歷了雙反噩夢經歷的光伏行業似乎忘記了當時刻骨銘心的通,眼看著分佈式光伏轟轟烈烈的跨越式前進,再一次急紅了眼,為了謀求市場份額,價格戰在國內市場上再起硝煙!加之近乎無節制的裝機,沉重的財政壓力難以及時支付財政補貼。電網消納能力的制約,又導致棄光現象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痛定思痛,短短的二三十年,光伏行業的大起大落究竟是誰之過?

政府開始踩剎車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項目價格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規〔2017〕2196號)被認為是光伏行業的第一道分水嶺,成為政策收緊的前兆。按照文件要求,2018年1月1日以後投運的,採用“自發自用、餘量上網”模式的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度電補貼標準降低0.05元至每千瓦時0.37元(含稅)。

而2018年5月31日,發改委《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發改能源〔2018〕823號)則被認為是政策收緊的關口,被稱為“531”新政。按照要求,5月31i前,新投運的、採用“自發自用、餘電上網”模式的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度電補貼標準再降低0.05元至每千瓦時0.32元。

政策的牢籠已經收緊,然而,遍地開花的分佈式光伏項目何去何從?國家對光伏行業的扶持,從最初的光伏扶貧,到政策對各項標準、補貼、管理等不斷完善。政策也隨市場變化而調整,尤其2018年的531新政,讓光伏行業繼2011年雙反以來第二次進入“低谷”期。

因為巨大的利益驅使,眾多光伏企業紛沓而至,因為政府的扶持與刺激,光伏行業再次火爆一時,因為政策的收緊,光伏行業又一次遍地雞毛。2018年以來的較量中,一華能收購協鑫為標誌,央企開始大舉進攻光伏市場,這無疑成為未來的一大看點,不僅讓原本競爭激烈的民企有了更多憂慮,也讓這場競爭更加白熱化。未來究竟如何?且待市場揭曉最終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