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彬州市----最早稱豳,因與幽易混改為邠,又因生僻改為彬

陝西彬州市----最早稱豳,因與幽易混改為邠,又因生僻改為彬

彬州市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舊稱邠州、豳州,總面積1185平方公里,總人口37萬。2013年7月,彬縣(彬州市)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稱號。

一、歷史沿革

1、秦置漆縣,治今城關鎮西,以境內有漆水(今水簾河)得名,屬內史。西漢屬右扶風。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在縣城兼置新平郡。十六國後秦姚萇時廢。

2、北魏復置新平郡,在今城關鎮西南水口鄉置白土縣,屬新平郡。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年)在新平郡治兼置南豳州,廢帝三年(554年)改稱豳州。

3、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新平郡,將白土縣治遷入豳州城(今縣城);四年白土縣更名新平縣,屬豳州。大業二年(606年)撤銷豳州後屬寧州;三年改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年)復置新平郡於新平縣。

4、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豳州。開元十三年(725年)因“豳”與“幽”字形相近易混,改為邠州。天寶元年(742年)邠州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邠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廢新平縣入州。

5、1913年罷州設立邠縣。1914年屬關中道,1928年直屬陝西省。1948年屬陝甘寧邊區西府分區。

6、1949年改為邠縣分區。1950年分區撤銷,改屬寶雞專區。1956年直屬省。1961年屬咸陽專區。1964年因“邠”字生僻,改為彬縣。1968年屬咸陽地區,1983年屬咸陽市。2018年6月,撤縣設市。

二、地名來歷

彬[bīn]縣之名來自於商代時縣境內的豳[bīn]國。西魏始設豳州,唐開元年間,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bīn]”,設邠州。民國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1964年9月10日,邠縣改為彬縣。

三、風景名勝

陝西彬州市----最早稱豳,因與幽易混改為邠,又因生僻改為彬

1、金池革命舊址,位於龍高鎮金池村,是解放前中共彬縣委員會、彬縣縣政府駐地。

陝西彬州市----最早稱豳,因與幽易混改為邠,又因生僻改為彬

2、大佛寺石窟。位於彬州市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陝西彬州市----最早稱豳,因與幽易混改為邠,又因生僻改為彬

3、豳州驛。位於彬州市的南大門太峪鎮,這裡交通便利、青山延綿、田園秀美,集人文精華,攬天地形勝,於2015年入選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並已逐步發展成為彬縣城美麗的後花園。

陝西彬州市----最早稱豳,因與幽易混改為邠,又因生僻改為彬

4、侍郎湖森林公園。位於彬州市城南40公里處的底店鎮牛北村,是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天然聚湫。湖面面積370畝,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可達18米,總庫容約166萬立方米,是陝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美譽。

陝西彬州市----最早稱豳,因與幽易混改為邠,又因生僻改為彬

5、太極灣。位於彬州市城東南方向12公里的新堡子鄉姚聯村,涇河大拐彎處,這裡山環水繞,河流在峽谷間曲折迂迴,左衝右突,河流湍急,呈明顯的下游特徵,造就了一個天造地設的陰陽太極圖案,形似太極,故得名太極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