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天气预报都属于国家秘密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全国产经信息不错过】

曾经,天气预报都属于国家秘密
曾经,天气预报都属于国家秘密

在成就展“走向复兴“展区,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模型组成的“天团”格外抢眼。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摄

风云万千,气象日新

成就展上的新中国气象记忆

“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遵照毛主席这一指示,1956年7月1日,中央气象台第一次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向公众提供天气预报服务。穿越时空,在“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就看到了当年首次刊登天气预报的《人民日报》,感受到在那略显陈旧又饱含沧桑的头版版面上、右上角那记录着天气状况的短小文字中,所承载的一代代气象人不灭的初心。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6月的这一时期,气象情报和天气预报都属国家秘密,公众想知道明天的天气怎样,多半要“靠猜”。

而从1956年7月1日起,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公众气象服务开始蓬勃兴起。1980年7月,《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成就展上,天气预报宣传片《不同时期的天气预报》循环播放,展示天气预报向公众发布的历程,着重介绍不同年代气象服务的里程碑事件。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了解到,《天气预报》节目经历了从简单呆板的公文式到加入生动形象的生活小贴士,如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接地气儿”,增加了公众关心的霾、空气污染气象等级等预报,以及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等多种预警,气象卫星、雷达等高科技产品也频频亮相。如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愈加丰富。

“哇!居然是真品!”走入成就展中的1988年时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备份星真品吸引了众多参观人员的目光。“早在1969年,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由此拉开了我国气象卫星研制的序幕。如今已经过去50年了,我国气象卫星研制事业已经从追赶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风云一号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范天锡表示,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并回传第一幅可见光云图无疑是我国气象史上最值得回首的事件。卫星的成功发射也意味着我国跨入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自主研制、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的国家行列,有了同时从地面和太空两方面观测大气的能力,并开启了我国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使用国产气象卫星的序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给中国的发展设置了一道道屏障。早年,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前苏联和美国。我国自主研制了接收机,国外的气象卫星云图可以直接从传真机中打印出来,应用于天气预报。不过,这种云图只是单纯的“黑白图像”,并未经过定量处理,无法挖掘原始数据、反演各种气象要素的定量和图像产品,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气象卫星的研发迫在眉睫。

“1988年9月7日,北京时间凌晨4时30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当日,卫星入轨第一圈,约在星箭分离后14分钟,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几百帧云图信号,并实时传送到了位于北京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这便是中国气象卫星最早从太空传来的信息。在场专家们分析认为:照片图像清晰,纹理清楚,层次丰富。”范天锡清晰地记得卫星发射当日的细节,在他看来,这样一张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的云图照片凝聚着多少年来广大气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时光荏苒,此后的30年间,从风云一号到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从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成功发射17颗风云气象卫星,7颗卫星在轨运行。如今,7颗卫星在太空坚守使命,俯瞰风云,并广泛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实现了气象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在“走向复兴”展区,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模型与歼-20模型组成的“天团”格外抢眼,而一旁屏幕上播放的视频,也可以让参观人员进一步了解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

2017年9月5日,当再次打开微信界面,上面的地球图片已经从非洲大陆上空视角换成了风云四号A星从太空拍摄的祖国全景。在9亿微信用户的见证下,这张清晰美丽的中国全景惊艳世界。而这,只是当前我国气象卫星事业腾飞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也已达到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气象卫星等高技术领域的差距,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同时是国际灾害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

气象,让生命更安全,让生活更美好。据了解,目前,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能为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可以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需求,为其启动应急加密观测,并能以良好的观测视角和定制化的高频次区域观测,提供台风、暴雨、沙尘暴等灾害监测预报,为各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生态保障作出重要贡献。

大国屹立,我国新时代气象事业也必将日日更新,再踏更远大征程。

END

本文源自: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相关内容

◆小康路上 一个都不能掉队

◆以开放的姿态牵手世界——从大型成就展看新中国对外开放之路

◆C919大型客机,C、9、19分别代表什么?

◆人手一本!原来你是这样的《新华字典》

全国产经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817,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