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米歇爾·馬約爾:尋找外星球 中國有望提供觀測新工具

因發現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透露,中國計劃發射的天文衛星,將為系外行星的觀測提供新的工具。

已發現的4000顆系外行星只是“冰山一角”

馬約爾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與中國天文科學家的合作早在3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他期待藉助中國天文衛星的項目,與中國天文學家再次合作的可能性。

“中國正在計劃發射能夠用於觀測系外行星位置變化的天文衛星,過去這一工作只有開普勒(Kepler)衛星能夠完成,這將為系外行星的觀測提供新的工具。”馬約爾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繼1995年馬約爾教授及其學生迪迪埃·奎羅玆發現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飛馬座51b開始,系外行星研究的大幕就已拉開。對系外行星的觀測在法國和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的CoRoT和NASA的Kepler等天基觀測站上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並將在下一個十年中與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和歐洲航天局的PLATO一起繼續進行。

馬約爾教授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道,截至目前人類發現並確認的系外行星已經達到4000顆,但這仍然只是“冰山一角”,其中大部分系外行星是近幾年由美國開普勒衛星發現的。開普勒衛星已經於去年退役,去年發射升空的TESS是開普勒的繼任者。

最新的消息是,利用TESS衛星,西班牙航天研究所(IA)領導的一個團隊使用星震學研究了兩顆已知有系外行星的紅巨星,其中一顆圍繞著一顆恆星,發現了一顆“似乎不太可能的行星”。該結果今天發表在10月30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IA的研究員蒂亞戈·坎龐特說道:“ TESS觀測足夠精確,可以測量恆星表面的柔和脈動。這兩顆相當演化的恆星也承載著行星,為研究恆星提供了理想的試驗平臺行星系統的演變。”

搜索地外文明中國已經“入局”

近年來中國在天文觀測技術方面也不斷有技術突破。中國的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對恆星基本屬性的測量結果非常可靠,可以解決開普勒衛星無法直接測量行星軌道的形狀的缺陷,解開太陽系外行星軌道偏心率的難題。

據介紹,LAMOST能在大視場中同時觀測數千天體的光譜,是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能力最高的望遠鏡。早在2016年之前,LAMOST已在開普勒衛星觀測天區得到數萬條光譜。中國科學家也已經利用LAMOST的觀測數據,發現了太陽系外行星軌道分佈規律。

“科學家下一階段還會有更加雄心勃勃的計劃,我們試圖通過發射衛星來探測系外行星上的生物標記,從而回答是否會有外星生命的問題。”馬約爾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據瞭解,TESS已經與SETI(搜尋地外文明計劃)宣佈啟動一項名為“突破聆聽”的項目,將掃描數百個最近發現的系外行星,以尋找外星智慧生命的跡象。

這個合作項目將使用世界上一些最先進的天文臺,包括綠岸和帕克斯射電望遠鏡,MeerKAT和SETI研究所的Allen望遠鏡陣列。未來,TESS有望發現多達一萬顆新行星,其中許多行星比開普勒發現的行星更接近地球。

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在天文觀測大裝置的建設方面成就非常大,比如中國的‘天眼’望遠鏡就已經投入使用了,期待未來能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2016年,歷史22年預研並建造的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正式完工,當時泰勒教授就親臨現場。他用“震撼”來形容這一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藉助這隻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員可以窺探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測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甚至搜尋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