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新區:航空“展翼”搏擊長天

瑤湖機場建成並啟動運營,取得了A1級通用機場許可證;C919大飛機成功轉場試飛,瑤湖機場成為中國商飛大飛機試飛基地之一;全國唯一一家省局共建的適航審定中心在高新區運營;中國商飛ARJ21飛機完工交付中心項目奠基,中航工業洪都公司整體搬至航空城,眾多相關配套企業落戶……一股蓬勃的力量正在南昌高新區集聚。

追逐“航空夢”,南昌高新區軟硬件條件逐步完善,正推動航空產業資源不斷集中,航空產業星星之火正快速形成“燎原”之勢。不遠的將來,一架架通用飛機將由此起飛,展開若垂天之雲的羽翼,搏擊廣袤的天空。

修“硬功” 航空新城正在崛起

南昌是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的誕生地。2017年1月,南昌入選全國首批通航產業綜合示範區。南昌高新區作為南昌航空產業的主戰場,如何借勢“起飛”?機遇與挑戰並肩,光榮與夢想同行。

在全國航空產業你追我趕的發展態勢中,南昌高新區搶抓承接C919大飛機重大機遇,依託中航工業洪都整體搬遷契機,高起點規劃建設了航空城,將打造“一中心、五基地”。“一中心”即國內重要的航空研發製造中心;“五基地”即國產民機創新示範基地、航空產業軍民融合示範基地、飛行器維修交易基地、通航運營管理服務基地、航空人才綜合培訓基地,力爭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具備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航空科創中心。

日前,記者來到南昌航空城,一座座高大巍峨的廠房拔地而起,洪都北區、南區、瑤湖機場、住宅區、生活配套區等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國內首款進入量產階段的小型渦輪式航空發動機生產項目等十多個新落戶項目正在火熱建設中;航空工業洪都公司大部件廠裡,生產有序進行,C919首架機前機身段和中後機身段在這裡製造;2019南昌飛行大會將在此舉行,為群眾和航空愛好者帶來一場航空視覺盛會……

南昌東郊,瑤湖之畔,誰曾想到在這一片水塘灘地上,一座現代化航空產業新城即將崛起。目前,航空城按功能分區分為6個片區:包括12平方公里的航空產業區、5平方公里的機場試飛區、10平方公里的軍民融合產業區、5平方公里的綜合配套區、12平方公里的航空特色小鎮和6平方公里的濱湖生態區。

機場跑道的等級決定著一個機場飛行區的等級。對南昌航空城來說,瑤湖機場的建設等級,決定了航空城的檔次。其建設速度,見證南昌高新區發展航空產業的決心。

2018年8月16日上午10時,一架L15新高教(高級教練機)從南昌青雲譜機場起飛 ……5分鐘後,轉場飛機成功在南昌航空城瑤湖機場降落,自此,中國最大的通航機場——瑤湖機場投入使用。

2015年12月9日,瑤湖機場獲省發改委核准籌建,短短兩年多時間機場建成並啟用,這裡面凝聚了無數南昌航空人的心血和汗水。建設過程中一項項數據被刷新,短短50天內,完成了300餘萬立方米的填砂任務;220天,完成了原本需要兩年才能完成的機場填方以及機場跑道、滑行道、聯絡道等場道工程建設任務,創造了令人驚歎的“江西速度”。

瑤湖機場,不單是航空工業洪都公司科研生產的試飛場所,更是南昌發展航空產業的核心支點。

瑤湖機場是參照Ⅲ級建設的民航4D永備機場,主跑道長度3600米(遠期延伸至4000米)、寬60米,除主跑道之外,還包括1條與跑道等長、寬23米的平行滑行道,5條垂直聯絡道,可滿足C919及後續寬體機型的科研和試飛要求,為南昌爭取國產大飛機總裝線、試飛基地落戶奠定了基礎,也為我省打造“航空強省”、起飛“航空夢”增添了有力新引擎。

“瑤湖機場在短時間內高標準建成投入使用,把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感動了中國商飛。於是,今年,瑤湖機場確定作為中國商飛C919的重要試飛基地之一,同時把ARJ21飛機的完工交付中心落戶南昌航空城。”南昌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走進南昌航空城,一座集航空產業產品研發與製造、國際業務轉包、通用航空運營與服務、航空教育、博覽、旅遊、文化、運動娛樂為一體的航空產業新城初具雛形。

練“內功” 航空產業蓄勢起飛

如果說區位條件、基礎設施是外在“硬功”的體現,那麼適宜航空產業發展的獨特環境和優惠政策,則是南昌高新區吸納航空企業的“內功”。

2018年5月22日,隨著一陣陣發動機澎湃的轟鳴聲,國內首架民企自主知識產權通用飛機GA20,緩緩從南昌航空城冠一通飛的總裝廠房駛出,在眾人翹首期待中順利總裝下線,並完成滑跑演示。

“我們考察了全國近20多個通航產業園,從產業政策、氛圍、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南昌高新區優勢比較明顯,有瑤湖機場,有3600米的跑道,有航空院校,有一定的人才基礎,給企業持續發展帶來了源動力,是發展航空產業的不二之選。”冠一通飛董事長朱頌華說。

2015年,冠一通飛GA20飛機啟動研發設計,2017年4月落戶南昌高新區,2018年,在這裡實現製造、下線、首飛,目前正在進行各項試飛任務,已簽下100架意向訂單,預計明年取得中國民航局型號合格證,開啟“中國智造、全球飛行”探索之路。

練好“內功”,引得鳳凰來。近年來,南昌高新區搶抓“軍民融合”發展機遇,不斷細化目標體系、出臺產業政策、搭建產業平臺、落實產業資金、轉換招商方式、培育航空文化,全力助推航空產業發展。

為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江西“航空夢”總體要求,南昌高新區圍繞“十大平臺”“十大工程”建設,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不斷加快軍民融合和外引內聯,著力打造以南昌航空城為核心的航空產業生態鏈,提升航空產業研發、製造、服務、保障等全產業鏈發展水平,迅速成為國內外航空企業投資的熱土。

為加快航空產業發展,加速航空產業平臺建設,南昌高新區聚焦航空科創城建設,重點佈局“十大平臺”,目前,已落戶平臺8個,分別是江西適航審定中心服務平臺、航空產業投資服務平臺、低空空域管理和服務平臺、航空軍民融合產業服務平臺、航空應急救援平臺、通用航空空中旅遊服務平臺、航空技術研發製造平臺、飛行器交易及展覽平臺。

同時,全力展開“十大工程”,即洪都整體搬遷工程、瑤湖機場建設工程、航空城基礎設施配套工程、航空軍民融合配套標準廠房工程、北航通航產業研究院工程、中國商飛江西生產試飛中心工程、南昌航空科創城工程、大飛機復材研製及生產工程、飛行器交易中心工程、航空文化建設工程。

抓創新,聚人才,南昌高新區路徑清晰。依託航空工業602所昌飛、洪都,以及北航江西研究院、南昌航空大學等科研人才力量,藉助航天科技集團科研團隊力量,進一步提升航空產業科技研發能力,不斷做大航空產業。為留住人才,積極招才引智,實施了“瑤湖英才”計劃,出臺了具有高新特色的“1+5+X”人才政策體系。

構建良好環境,迎來大發展。目前,南昌高新區已形成以大飛機制造研發為主要支撐,以整機和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為一體、以航空航天科研和公共服務等配套為補充的航空產業基地格局,向中部一流航空城闊步挺進,航空產業蓄勢起飛。

勇爭先 描繪“航空追夢”壯美藍圖

2016年,江西提出,全力做大做強航空產業,加快實現江西“航空夢”,從此,江西掀開了航空產業“逐夢”篇章。

南昌高新區“逐夢”之行,始終走在前列。南昌瑤湖機場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僅用220天就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建設並順利通過校飛,迎來C919大飛機轉場試飛;中國民航江西航空器適航審定中心在高新區揭牌,獲得中部地區唯一的適航審定資質,航空中心地位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彰顯;北航江西研究院揭牌成立,依託這個科技創新平臺、高端人才培養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南昌高新區航空產業發展獲得強大的智力與人才支撐。

隨著一個個航空產業項目和企業落戶,江西“航空夢”已展開羽翼,乘勢而飛。“航空產業大起來、航空研發強起來、江西飛機飛起來、航空小鎮興起來、航空市場旺起來”的夢想口號,已在南昌高新區這片286平方公里的熱土上深入人心。

未來展望可期,南昌高新區描繪了一幅“航空追夢”的壯美藍圖。南昌高新區將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在加快實現江西“航空夢”的征程中作示範、勇爭先。

圍繞“航空產業大起來”,南昌高新區將大力推進南昌航空城建設,引進培育一大批航空企業集聚發展,重點推進中國商飛江西生產試飛中心、中發天信航空發動機生產科研基地、南昌航空科創城標準廠房等重大項目建設,力爭明年年底完工交付首架ARJ21飛機。同時,加快推進CR929中後機身復材項目,積極承接CR929寬體客機中後機身部件總裝及交付。

圍繞“航空研發強起來”,加快江西北航研究院、江西先進復材中心建設,打造江西航空技術研究院,為教練機、通航飛機、無人機、高端航空復材領域攻克技術壁壘提供強有力的科研力量。實施更加開放、更具競爭力的航空人才政策,對通用航空領域急需的製造、飛行、空管、維修、返營等高端和緊缺人才開闢“綠色通道”。支持省內大專院校和職業學校開設通用航空類專業,鼓勵國內外航校在江西設立分院、分校,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通用航空培訓機構。

圍繞“江西飛機飛起來”,深化與航空工業洪都等企業戰略合作,充分發揮瑤湖機場在推動整機發展能力方面的引領作用。推動國產ARJ21、C919飛機在瑤湖機場成常態化試飛,推動更多飛機整機制造項目落戶航空城。

圍繞“航空之城興起來”,發揮南昌航空城研發製造優勢,推動航空產業發展與完善城市配套等深度融合,著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特色航空城。

圍繞“航空市場旺起來”,大力推進“華夏九州”“江西快線”等通航企業發展。以“初教6”飛機成為全國首款軍轉民飛機契機,大力培育通航消費市場,推動“通航+旅遊”“通航+運動”等通航服務新業態蓬勃發展。

目前,南昌航空城已落戶項目40個,在談重點項目30多個。其中,整機制造企業7家、航空運營企業4家、通航飛行服務企業4家、無人機制造企業4家、航空發動機製造企業1家、航空新材料製造企業3家、航空科研機構2家、航空產品配套製造企業10家,集聚效應加速凸顯,南昌高新區航空產業競爭力和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致力實現江西“航空夢”,南昌高新區正努力在“飛”。

(南昌日報記者 張代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