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日照“退港还海”点赞

我们曾经听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而近日一则“退港还海”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山东省日照市在石臼港区实施了“退港还海”工程,将旧日的“煤码头”变成了“金沙滩”,打造了中国首个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开发生态旅游的岸线工程,为这座海港城市围上了一条“蓝腰带”。

石臼港的变迁,可算是我国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鉴证。上世纪80年代,为满足“北煤南运”和对外贸易的需求,国家决定在山东日照的石臼海岸建设大型深水码头。这片海域深水不冻,天然优势明显。该码头的建设对于我国煤炭等重点物资的输运,对于山东省改革开放的推进,对于日照这座滨海城市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新的课题摆在人们面前。产业结构需要升级,自然资源要集约利用,生态环保亟待加强,石臼港也顺应着时代的变化,完成了新的转身。

曾经,这里的煤场紧挨着景区,堆起座座黑煤山,运输铁路穿城而过,货场装卸,粉尘飞扬。经济发展靠的是海,当地群众却无缘亲海。

2013年6月,日照市实施了石臼港区规划调整建设工作。2016年11月,日照市海龙湾“退港还海”修复整治工程正式开工。

根据规划,进出港铁路由“北进北出”调整为“南进南出”,解决了铁路货运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区的现状。同时,污染比较严重的大宗散货和煤炭作业也实现了“东煤南移”,腾出约2公里的自然海岸线和2000余亩港口用地,形成了生态缓冲区及预留公共服务区,面积约29万平方米,形成沙滩面积约46万平方米。

海龙湾生态岸线修复工程投资6.1亿元,用了两年的时间,将昔日的黑煤场还原为金沙滩。美丽的沙滩与灯塔景区、万平口景区连成一片,日照的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据媒体报道,去年以来,白海豚、海鸥、鱼类及各种海洋生物频繁光顾日照海龙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海龟也前来造访。“退港还海”项目的生态价值已初步显现。

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要落实到民生,经济发展的未来要以环境为基石。日照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产业、资源、环境、民生,不应是一组难解的矛盾,而应成为一个相互支撑的整体。

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笔者认为,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变化,不仅仅是产量、产值、收入的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得到什么。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优美的环境,以及人们由此获得的饱满的生活热情和崭新的精神面貌都是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源源动力。(陈 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