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863年,是一個非盈利、非政府組織。入選該院的院士是美國乃至世界學術界最高的榮譽之一。入選者不需要自行申請,而是基於其在原創研究中所做出的突出且持續的貢獻,新院士由現任院士在每年四月舉行的美國科學院年會上投票選出。每年將會有100名國籍為美國的新院士被選出。目前美國科學院院士總產生2347名院士,其中約有487名為外籍院士。截止2018年,他們中有190人曾獲得過諾貝爾獎。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超過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中,華人科學家身影並不罕見,比如1958年第一位當選的華裔科學家核物理專家吳健雄女士;還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如陳省身、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丘成桐、朱棣文等;另外,像華羅庚和袁隆平這樣的中國籍科學家也都曾被評選為外籍院士。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9年曾有超過110名華人被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為院士或外籍院士。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2019年當選為外籍院士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的導師施一公則於2013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楊振寧、姚期智以及蒲慕明這三位美國科學院院士放棄了美國國籍,他們也自動轉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在194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後,林可勝在1955年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在1956年又轉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而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人科學家則是“中國的居里夫人”——吳健雄,她於1958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2004年,當時只有41歲的王曉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他也因此成為了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位美國科學院院士,而第二位則要等到2009年,那一年,社會學家謝宇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中唯一一位華人社會學家,此後每年都有華人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下面極科網盤點了改革開放後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人科學家,共 34人,除遊景威、趙華 、Gregory C. Fu、李純慧、廖俊智、傅嫈惠、張鋒等7人外,其餘27人曾在中國大陸高校攻讀本科學歷。其中北大和復旦各5位;中科大4位;西安交大2 位。

1、王曉東(2004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3年出生於中國河南省新鄉市,1984年獲得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得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院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是當時獲選院士最年輕的一位。王曉東的主要貢獻是解密了細胞凋亡的生物化學途徑的關鍵過程,他是離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的新一代中國留學生之一。

2、謝宇(2009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59年出生於江蘇鎮江市。1982年畢業於上海工業大學(現上海大學)冶金工程專業,獲得工程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科學史碩士和社會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美國國家科學院中社會科學家極少,他是社會政治組中最年輕的院士,也是社會科學部(包括經濟、心理、人類和社會)唯一的亞裔院士。

謝宇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社會分層、統計方法、人口學、科學社會學和中國研究。他在推動定量研究方法的發展上做出了重大的學術貢獻,發展出一系列分析分類變量的新方法,尤其是他的對數乘積分層效應模式(又稱“unidiff”模式)已成為比較研究中(包括跨國家和跨時間比較)分析離散結果最為標準的統計方法。

3、朱健康(2010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7年生於中國安徽省阜南縣。1987獲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學士學位,1990獲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學碩士學位, 1993獲得普度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學位。國際著名植物生物學家、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領軍科學家,美國普渡大學生物化學系和園藝及園林系傑出教授,現任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在植物抗旱、耐鹽與耐低溫方面做出了傑出的成就,是世界植物科學領域發表論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之一。2010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4、遊景威(2010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遊景威出生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19歲到中國香港,在香港大學唸了一年醫科後赴美。1971年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畢業,1975年取得哈佛大學神經生理學博士學位後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後。1986年開始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從事視覺和觸覺方面研究。

5、謝曉亮(2011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謝曉亮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並在該系繼續攻讀研究生。1985年赴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獲博士學位後在芝加哥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1992年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工作,199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系終身教授。他的研究重點是單分子光譜檢測及其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

6、葉軍(2011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7年11月出生於浙江紹興。1989年葉軍獲得上海交通大學應用物理學學士學位; 1991年獲得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起執教於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2009年任正教授。葉軍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翰.霍爾的學生。葉軍主要從事超冷原子-分子、精密測量、多體量子物理、激光技術等領域研究。

7、趙華(2012年當選)

趙華教授是出生於中國香港的美籍華人,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Cryo-EM(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的領域)的先驅者之一,一直活躍在該領域的最前沿。趙華教授在生物物理、計算生物學和生物化學領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2012年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是斯坦福大學的學術帶頭人。

8、董欣年(2012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59年出生於湖北武漢,1982年獲得武漢大學生物學系學士學位。1983年至1988年,就讀於美國西北大學(位於芝加哥),獲得分子生物學理學博士。1988至1991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起,歷任杜克大學生物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植物分子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別是水楊酸和茉莉酸在植物細胞內和體內的信號轉導途徑,及其相互作用的機制。

9、駱利群(2012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6年1月出生於上海市,1981年初中畢業後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85年,他被中科院生化所免試錄取為研究生,1986年1月獲郭沫若獎學金,1987年8月赴美留學,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6月獲博士學位。1992年9月,駱利群博士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1996年6月,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研究“神經元”的“神經的發育”。

10、莊小威(2012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72年1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1987年考進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91年19歲時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之後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1996年博士畢業後進入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師從朱棣文;2001年進入哈佛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5年被聘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06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並在哈佛大學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

主要研究工作為發展和使用單分子生物學及生物成像技術以及超高分辨生物成像技術,用以研究體外及活細胞中生物分子及其分子組裝過程 。

11、鄧興旺(2013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2年出生於湖南省沅陵縣。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專業。1982年,獲北京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之後在北京大學生物學專業攻讀碩士。1985年,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半年的植物光合作用研究工作,留校攻讀博士學位,專攻對葉綠體基因表達的調控研究。1992年初,進入耶魯大學生物學系任教,最後獲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正教授。

2014年,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 。2016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學開始籌辦植物分子遺傳學實驗室 。鄧興旺作為學術帶頭人主持的“植物細胞伸長的調控機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資助 。

12、陳雪梅(2013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6年生於中國哈爾濱,1988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生物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95年博士畢業後來到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 轉到美國羅格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2005年進入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獲得終身教授席位。主要研究內容為microRNA和花器官發育,包括利用microRNA分析植物發育機制, 以擬南芥為模型研究幹細胞調控機制。

13、楊薇(2013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3年在上海出生,本科就讀復旦大學生物化學系,學習生化專業。1983年未畢業就自費留學美國,兩年後取得紐約州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生化碩士學位,以滿分成績畢業。接著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並 1991年取得生化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1995年加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主修結構生物學,以愛克斯光晶體衍射的方法斷定蛋白及核糖核酸的大分子結構,從事的基礎研究包括“DNA複製、修復及重組”,應用性的研究課題涉及遺傳性腸癌的診斷與防診,皮膚癌、早衰及愛滋病毒的預防與治療。

14、陳志堅(2014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籍貫福建安溪,1985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生物系,1986赴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五年後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現為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免疫系統的細胞信號傳導。主要是利用生物化學方法研究免疫系統,其重大發現對於理解癌症和免疫的基本機能非常重要,並且明確了醫藥發展對抗常見病毒感染的新目標。

15、鬱彬(2014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1985年通過“陳省身項目”赴美留學,1990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 1993年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助理教授,2001年晉升為教授。現在則是伯克利分校統計系和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終身教授。鬱彬教授致力於統計、機器學習、信息論、信號處理、遙感、神經科學和信息網絡方面的研究。

16、Gregory C. Fu(2014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8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本科學位,1991年在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1991年在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93年留麻省理工學院工作,2012年至加州理工學院擔任教授。他主要從事過度金屬如鎳,銅等催化劑促進的催化反應,如使用鎳催化廣泛的烷烴偶聯和機理研究,以及使用銅催化劑搭配光催化以達到雜原子親核基與烷烴的偶聯反應。

17、何勝陽(2015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82年本科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博士畢業於康乃爾大學,現任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植物生物學教授。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如何導致植物患病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發病機理,找到真核細胞的工作機制。

18、李純慧(2015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出生於中國臺灣省,四歲隨父母從臺北移民赴美。她在哈佛大學攻讀生化科系時開始對研究分子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後來並取得賓州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和分子生物學的雙博士學位,目前不僅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基因學和病理學教授,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純慧專攻基因學,她以X染色體失活作為模型系統,研究表觀遺傳調控在全局觀念下的內在結構及其互動機理,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頒發分子生物學類獎。

19、廖俊智(2015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80年畢業於中國臺灣大學化工系。1987年,於威斯康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紐約柯達總部工作三年後進入學界,曾任教德州農工大學化工系。1997年,獲UCLA延攬,於該校化學及分子生物工程系主持實驗室。

20、沈志勳(2015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2年出生於浙江省溫州。1979年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1985年獲得羅格斯大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斯坦福大學任教。沈志勳的主要研究內容為凝聚態物理、複雜材料包括超導材料、磁性材料與其他絕緣材料 。

21、吳皓(2015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85年至1988年在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主攻醫學。後赴美國普渡大學邁克爾·羅斯曼(Michael Rossmann)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於1992年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並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2年,吳皓被聘為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及分子藥理學教授,並擔任波士頓兒童醫院高級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天然免疫相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主要通過x-射線晶體衍射和電子顯微鏡解析免疫相關蛋白結構,從而闡釋免疫受體尤其是天然免疫受體信號轉導的分子機理。

22、張首晟(2015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3年2月出生於上海,2018年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去世。1978年,在沒有讀過高中的情況下,直接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自由大學就讀碩士;1983年進入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師從楊振寧教授;1993年被斯坦福大學聘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斯坦福大學評為終身教授。

張首晟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研究。2009年,他與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等合作,預言了三種拓撲絕緣體材料 (Bi2Se3、Bi2Te3和Sb2Te3),這是材料物理領域的一個重大進展。他與清華大學薛其坤等開展了理論與實驗的緊密合作,製備出高質量的材料,在拓撲絕緣體基本性質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並於2013年在反常霍爾效應被發現130多年後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物理學界重大科學突破之一

23、楊培東(2016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71年8月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8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3年,本科畢業後赴美國哈佛大學求學,師從材料科學家查爾斯·李波(Charles M. Lieber)攻讀博士研究生。1997年,畢業獲得化學博士學位。1997年,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2001年,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連續四年,至2004年)。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

楊培東曾當選當今全球最為尖端的十大化學家之一,當今排名第一的資料科學家,楊培東在半導體納米線、原子拼裝方面具有開創性研討,並有望應用於一系列高技能設備,如微型發光二極管、激光器,到晶體管、計算機電路、太陽能電池板以及生物傳感器等領域。

24、戴宏傑(2016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6年5月出生於湖南邵陽。1984年戴宏傑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89年本科畢業後赴美留學,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讀;1991年碩士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7年加入斯坦福大學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終生教授、正教授、榮譽教授;2002年獲得美國化學會純粹化學獎。戴宏傑長期從事碳納米材料的生長合成、物理性質研究、納米電子器件研發,以及納米生物醫學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25、孟祥金(2016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出生于山東省高密市,1980年孟祥金考入濱州醫學院臨床醫學系;1985年考入湖北醫科大學病毒所攻讀碩士學位;1995年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獲免疫生物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與傳染病國立研究所,任資深研究科學家,現為弗吉尼亞州立大學黑堡分校分子病毒學教授。孟祥金的研究方向為獸醫和人類醫學公共衛生領域內重要的新發病毒、人獸共患病毒的致病分子機制和疫苗研發。

26、袁鈞瑛(2017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58年出生於上海。1977年袁鈞瑛考入復旦大學生物系;1982年本科畢業後考入上海第一醫科大學研究生院,並通過CUSBMBEA項目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89年獲哈佛大學神經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90年受聘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生教授。袁鈞瑛主要從事於細胞死亡機制的研究,是世界細胞死亡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世界上第一個細胞死亡基因的發現者。

27、丹揚(2018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丹揚是北京大學物理系85級的學生,本科畢業之後赴美繼續求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導師為另一位美國科學院華裔院士蒲慕明(目前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內容為神經遞質分泌以及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之後,她在洛克菲勒大學以及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視覺系統的信息編碼。

28、傅嫈惠(2018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臺灣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畢業,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

29、高華健(2018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3年12月生於四川成都。1982年高華健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1988年獲哈佛大學工程科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斯坦福大學教授;2001年起擔任聯邦德國Max-Planck金屬材料研究所所;2006年1月任美國布朗大學終身教授。研究領域是固體的宏微觀形變和破壞行為。

30、林海帆(2018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出生於浙江溫州,1982年獲得復旦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康奈爾大學基因與發育學專業博士學位。1990年至1994年,林海帆在美國卡內基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年至2006年在杜克大學醫學院任教,並升任為正教授。後來於2006年轉到耶魯大學醫學院擔任細胞生物學系教授、遺傳系教授、婦產科系教授。

31、文小剛(2018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1年出生於陝西西安。1977年年僅16歲的文小剛就順利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1981年前往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物理博士學位。1991年,文小剛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職,並於1995年取得終身制,2000年升任為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凝聚態物理理論,從事量子霍爾液體、高溫超導體、拓撲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質態,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

32、張鋒(2018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82年出生於河北石家莊,1993年隨父母移民美國愛荷華州得梅因市。2004 哈佛大學畢業,2017年晉升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終身教授 。2017年8月15日,張鋒獲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二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神經系統功能與疾病。他在自然微生物CRISPR系統用於真核細胞(包括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方面做出了最前沿的探索。通過CRISPR及其他方法,張鋒深入研究了基因和遺傳機制與各種疾病的關聯,尤其是在神經系統紊亂方面。

33、鎖志剛(2019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63年6月15日出生於西安,1985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力學系,之後赴美留學;1987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聖巴拉拉分校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199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終身教授;2000年受聘於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2003年7月任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2008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5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與高華健、盧天健、黃永剛一同被稱作華人固體力學界“兩健兩剛”。

34、陳珏(2019年當選)

這34名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7位曾就讀於中國大陸高校

1982年就讀於長沙市一中,198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同濟大學。1993年在俄亥俄大學獲得化學本科學位,1998年在哈佛大學取得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之後分別在哈佛大學以及貝勒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2年入職普度大學,在普度大學相繼擔任助理教授(2002-2007),副教授(2007-2011)、教授(2011-2014)。在此期間,她還入選HHMI研究員(2008-)。2014年加盟洛克菲勒大學。她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細胞膜中轉運蛋白的結構和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