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世锦赛失利都是年轻惹的祸?拔掉这个梗

莫斯科世锦赛失利都是年轻惹的祸?拔掉这个梗

莫斯科世锦赛失利都是年轻惹的祸?拔掉这个梗

2010年莫斯科世锦赛,丁宁打先锋,2:3负于冯天薇,刘诗雯接着连输两场,成全了冯天薇和新加坡的世锦赛团体冠军奇迹。那一年,丁宁20岁,刘诗雯19岁。自此,莫斯科世锦赛也成为年轻运动员是否可堪大任的梗。

其实,兵败莫斯科后,各个层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探讨。

其中外在的因素是,新加坡当时的队员和教练基本就是另一个中国队,主教练是原来北京队的主教练周树森,他对中国队的队员,尤其是丁宁非常熟悉;冯天薇、李佳薇、王越古都是原来中国的运动员,当时冯天薇技战术水平如日中天,李佳薇也是雄风犹在,王越古和伊藤一样是反手生胶的怪打法。虽然王越古的威胁不如伊藤,但已经足够让当时经验尚浅的刘诗雯喝一壶了。冯天薇、李佳薇的战斗力则比平野、石川强大的多。这样一支队伍自然比现在日本队的威胁要大。

内在的因素,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当时的教练组在队员的选择,更多的是在临阵指挥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当时,中国队面临的局面是王楠和张怡宁刚刚退役,由于王楠和张怡宁过于强大,郭跃和李晓霞作为当时的中生代并没有完全成长起来,先后在本次世锦赛上输了球,而后面的追兵丁宁、刘诗雯则状态正佳,已经对她们的地位形成威胁。

基于上述原因,决赛摆出的阵容:郭焱、丁宁、刘诗雯,与其说是“一老带两新”,不如说是“两新带一老”。老将郭焱状态平平,能力也不超众,只能做为第三单打,弃郭跃、李晓霞而直接起用小将丁宁、刘诗雯,这就是后来饱受诟病的过于重用新人的问题。

其实,回顾决赛全过程,教练组犯的最为致命的错误并不在此,而是把新加坡教练周树森非常熟悉的丁宁摆在了先锋的位置上,让她和冯天薇碰,来了个羊入虎口。

试想如果对方的教练就是你原来的教练,不轮是老将还是新手,都容易陷入困境。陈梦在德国公开赛输给冯天薇,不就是冯天薇的背后有非常熟悉她的老教练吴敬平吗?也许吴敬平并不会起多大的作用,但仅仅是对运动员心理造成的影响,在水平相近的运动员之间就足以决定胜负。陈梦只是在一个公开赛上就受到困扰而0:4脆败,丁宁在世锦赛决赛上承受来自周树森的压力有多大?这些教练组似乎当时都没有认真考虑。

这样的昏招一出,直接导致了丁宁的先赢后输,刘诗雯紧跟着慌了手脚,虽然郭焱拿下一场,但仅仅是保存了一点颜面而已,结果1:3失利。

面对这样的新加坡队,以当时中国队的心态和备战水平,谁也保证不了一定会赢球。我们如果当时用的是郭跃、李晓霞而输掉了冠军,则教练组很可能会被诟病不敢大胆启用新人!

但问题的关键是历史无法假设,假设也没有价值,我们需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而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不是简单避免形式的相似,而是需要找到历史事件中的教训,避免这些教训对现实产生不利影响。

莫斯科世锦赛的教训是什么?又应当如何吸取?个人感觉有一下几条需要汲取:

第一,骄兵必败。错误的认为自己的绝对实力形成了对对手碾压,全队上下,包括运动员、教练组,充斥着轻视对手的情绪,这样的一支骄兵,没有不打败仗的道理。

第二,不知彼就无法知己。决赛中对方的策略是什么?当时的教练组、运动员没有做过认真分析,基本是不知彼的状态。不知道对手出什么招,只能是自己有什么用什么,擅长什么用什么。一旦想象中的顺风球变成逆风球,马上变的不自信。

第三,不能让“乱拳打死老师傅”。现在国际乒坛面对强大中国队,用常规的打法大家都知道赢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多用搏杀、非常规胶皮的另类打法来对付中国队,往往取得意外效果,伊藤的生胶、法尔克的正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年的新加坡队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搏杀和另类的打法让中国队适应起来难度加大。如何不让“乱拳打死老师傅”,是中国队,尤其是主力队员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第四,正视问题,不推卸责任。不要把教练组、整个队伍应当承担责任,推给场上输球的丁宁、刘诗雯两个年轻人,更不能把莫斯科失利做为大胆使用年轻人的“梗”。

世界杯团体赛在即,距离明年的奥运会也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如何锻炼队伍,培养年轻选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希望大家都对莫斯科失利有更加正确、深入的认识,拔掉横亘在球迷和年轻球员心中的“梗”,让年轻队员轻装上阵,也让教练组能够放手使用新人,既立足当前,又放眼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