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政策與人口落戶政策如何協同?

樓市調控政策與人口落戶政策如何協同?

近期,很多城市樓市調控政策出現鬆綁跡象,共同點就是與落戶門檻降低、引進人才等人口政策掛鉤。比如,上海臨港新片區非戶籍人才購房由家庭調整為個人,購房所需納稅年限由5年降至3年;南京外圍區縣六合,對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才鬆綁限購;天津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項目,相關就業職工可購買1套房,不需要社保繳存要求;在長沙工作的專科及以上學歷或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人才,首套購房不受戶籍或個稅、社保繳存時間限制。

海南的政策調整力度更大,2018年6月份以來,已7次發佈人才引進政策。剛剛發佈的《海南省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試行)》中規定,除三沙外,全省基本取消落戶限制,海南也成為全國首個全省取消落戶限制的省份。10月26日,江蘇省經濟第四強的城市南通,祭出了重磅引才政策,大專及以上學歷應往屆畢業生落戶"零門檻",落戶後取消購房限制。更早前,河南、廣西等省區內所有三四線城市,"零門檻"落戶基本全面鋪開。

事實上,2017年以來"人才大戰"就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今年已有超150個城市發佈人才政策,且"搶人才"已經降至了"搶人口"。當然,其中不排除有部分城市借人才政策、落戶政策等,變相鬆綁限購、限售、限外等。於是,近日官方媒體頭版撰文,明確強調,"看房地產,重在堅持'房住不炒',不可為炒房開方便之門!"那麼,如何看待各地林林總總的人才政策、落戶新政?是否意在給房地產調控政策鬆綁?對未來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有多大?

筆者認為,"搶人大戰"必須要從兩個背景來分析,一是城市化進入"下半場",即"大城市化"、"都市圈化",紅利人口(15-64歲)近年來已經開始減少;二是經濟進入存量時代,人口、物質(比如房子、汽車、手機等)、資金等資源的絕對量或增速在下降,資源"到了你這裡,就到不了我這裡"。因此,各地區、各大城市對存量資源的爭奪日益白熱化。這兩個背景下,不管是人口等資源流向、消費主力、房地產需求等,都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分化特徵。

未來,培育都市圈、"強省會城市",以此來打造新的增長極、內需的新引擎、產業轉型的新高地,這是國家的既定戰略。因此,對於各個省區市、各大城市來說,要避免在存量資源爭奪上落入下風,要避免被周圍省份、城市在資源上"淨虹吸",就要先入為主地展開存量資源爭奪戰。不管是促進消費內需,還是實現產業轉型,抑或是維持樓市高位運行的體量,人口才是第一資源。就業、產業、資金、規劃等等,都是跟著人口走的,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問題是,一直以來大多數流動人口(特別是人才)都在向珠三角、長三角、武漢、成渝、西安、鄭州等核心區域和城市流入。比如,2018年新增常住人口TOP20 的城市,基本上都在這些區域,這就形成了對其他地區人口的"淨虹吸"。因此,對於後發區域、新規劃的功能區、新的都市圈,就要主動作為。比如,北京天津的濱海新區,它要與河北"環北京"、雄安新區爭奪北京疏解出的人口和產業資源;南京距離上海及環上海較遠,要打造由外圍郊縣(高淳、六合等)和南京主城區構築的"南京都市圈";夾在武漢與珠三角之間的長沙,在中部都市圈打造中獲得一席之地,也需要人口;海南打造全島自貿區、自貿島,更要突破人口劣勢。

對於這些地區來講,相比發達地區或周邊有競爭力的地區,其區位、產業、教育、科研、公共服務等,或多或少都有不足。怎麼吸引到人呢?唯一能祭出的優勢就是,相比一線城市或杭州、西安等熱點城市,它們的購房政策相對寬鬆。因此,這些城市或地區的人口政策,本質上是"以房引人"。當然,也不排除部分城市給樓市託底,甚至有刺激樓市的"小心思"。但筆者認為,當下樓市形勢也非昨日,樓市量價對人才政策、人口政策的彈性越來越小了。

比如,根據克而瑞統計,8月份鬆綁外地人購房的上海臨港,樓市熱潮只維持了1個月(8月新房銷售環比大漲148.94%)。9月份,臨港板塊成交(5.57萬平米)環比下跌了43.3%。更早前,4月份宣佈"零門檻"落戶的石家莊,房價並無反彈,近期還在下跌;6月份南京鬆綁外圍高淳的限購政策,屬於城南板塊的高淳,三季度樓市走勢平穩;去年以來,多次發佈人才政策的海口和三亞,房價也在下跌。本質上來講,"房住不炒"漸進落地,"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正在打破,2016-2018年連續三年商品房銷量創新高後,供需和預期正在改變。

根據筆者對珠三角區域的調研,各大城市中心區二手房掛牌量都在增長,外圍區域新房集中放量供應。現在,任何一個片區,都有數個新盤在銷售、後續批售還在排隊,相互之間爭奪客戶的競爭非常激烈,折扣力度都比過去"金九銀十"要大,去化率普遍在20%-40%。房價上漲預期減弱,可挑選的樓盤增加,潛在買房客戶更看重的是規劃的配套能否落地。因此,落戶政策、人才政策開始與樓市中短期走勢脫鉤,藉助人才、落戶政策刺激樓市已不可行。

在"房主不炒"落地的關鍵期,加上國家也明確表態"不以房地產作為刺激經濟的短期手段",這對各地政策調整形成高壓態勢。因此,長沙、三亞、燕郊已經闢謠了借人才政策鬆綁限購的傳言。另一方面,這些省市也對樓市的新形勢有了充分的認識,不管是託底樓市,還是以樓市刺激經濟,這個權宜之計的效果越來越不明顯。反而,因為再次依賴樓市的短視之舉,錯失了修復經濟發展的產業、人口、公共服務等基礎的大好時機,並在區域競爭中落於下風。

因此,落戶零門檻,絕非買房零門檻。海南落戶限制取消後,買房限制依舊,落戶之後,仍需要滿足至少一名家庭成員,在海南繳稅或繳納社保24個月以上;屬於人才的要繳足1年以上社保;非戶籍人才在長沙買房,需提供工作證明、24個月工資流水、24個月居住證明、社保在繳證明等;天津濱海新區兩個科技園鬆綁限購,但京籍購房後要3年限售。徹底退出限購、限售,只能導致短期炒作,產業、配套無法落地,最終將是多輸的局面;以導入人口為本的政策調整,擋住了炒作,吸引來人口、人才,這才是好的調控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