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中榆社縣----地名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山西晉中榆社縣----地名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榆社縣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總面積1699平方千米,總人口14萬。

一、歷史沿革

1、西晉析涅氏縣置武鄉縣,屬上黨郡。十六國後趙為武鄉郡治。北魏延和二年(433年)改武鄉縣為鄉縣,移治今武鄉縣東南故縣。

2、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鄉縣置榆社縣,大業二年(606年)廢榆社入鄉縣,義寧元年(617年)再析鄉縣重置榆社縣,治今址。

3、唐武德三年(620年)析榆社縣置偃武縣,屬榆州;六年廢榆州及偃武縣,榆社縣屬遼州。先天元年(712年)改屬儀州。天寶元年(742年)屬樂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屬儀州。中和三年(883年)儀州改遼州,榆社屬遼州。五代因之。

4、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併入武鄉縣;元祐元年(1086年)復置榆社縣,屬遼州。金因之。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併入遼山縣,六年復置,屬遼州,縣治在今址。明、清因之。

5、1914年屬冀寧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43年榆社分置二縣。1944年併為榆社縣。

6、1949年屬榆次專區。1958年榆社、武鄉二縣合併,屬晉東南專區。1960年二縣分治,恢復榆社縣,屬晉中專區。1968年屬晉中地區。1999年屬晉中市。

二、地名來歷

清人吳倬信補註《汲冢周書》雲:“昔烈山帝榆罔之後,其國為榆州。曲沃滅榆州,其社存焉,謂之榆社。地次相接者為榆次。”古人“封土為社,示有土地”,榆社之意,就是指這裡曾經是榆罔帝的土地。

三、旅遊景點

山西晉中榆社縣----地名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1、彌陀寺。始建於公元四世紀十六國時的石勒時期。建興四年(316年),石勒與西晉幷州刺史劉琨戰於綿山、悟雲山一帶,死傷無數,石勒痛惜將士,乃設壇超度。建平三年(332年),已稱帝的後趙皇帝石勒於曾與官兵惡戰的榆社建彌陀寺,歷代多有重修。

山西晉中榆社縣----地名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2、文峰塔。位於榆社縣城東南一公里的巽山之上,因形如筆架,因而成名。文峰塔從康熙末開始建,歷時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告成。塔為錐形磚木結構,共13層,高約38米,佔地69.2平方米,內為空心,底層直徑約3米。

山西晉中榆社縣----地名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3、雲竹湖。位於榆社縣縣域西南部,距縣城22公里,距太原市88公里。湖區地域跨雲竹鎮和河峪鄉兩鄉(鎮),東面緊鄰雲竹鎮(雲簇鎮),西南、西北分別與武鄉縣、祁縣相鄰。雲竹湖(雲簇湖)系海河流域南運河水系、濁漳河支流。

山西晉中榆社縣----地名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4、崇聖寺。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河峪鄉上赤峪村禪隱山山坳,創建於唐,元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該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錯落有致。寺分上、下兩院,總建築面積約1700平方米。

山西晉中榆社縣----地名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5、響堂寺石刻。位於榆社縣城西南五公里的廟嶺山。北魏至唐時依山造像,隨之即像造宮,建成寺院,明清重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