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富人越富,而窮人越窮?“習得性無助”說真的是這樣......

生活很難,但是有錢人卻從沒這樣想過。

為什麼富人越富,而窮人越窮?“習得性無助”說真的是這樣......


畢竟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快樂都能用錢買到。

失戀了有錢人可以飛到世界各地療傷調整,而沒錢的人還得頂著哭腫的雙眼去上班;有錢人去商場買衣服可以不用在乎標籤,沒錢的人看到好看的衣服會下意識地會撇一下標籤。

當然,有錢人最不在乎的就是錢,王健林隨隨便便就可以定個小目標“先掙它一個億”,而馬雲爸爸更是直呼“我對錢沒有興趣”。

為什麼富人越富,而窮人越窮?“習得性無助”說真的是這樣......

有錢人的生活千奇百怪,沒錢人的生活大致相同——買不起這,也買不起那。

所以,我們拼了命也想跨過階級的門檻,哪怕成為不了一個多麼有錢的人,至少也得過上想去哪就能去哪的生活。

但是太多的人在一番努力後便決定破罐子破摔,生活還不如從前。

成功道路上的荊棘從沒消失,只是有人遇到它的的時候竭盡全力跨過去,而有人被刺了一下便扭頭回家了。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狗分為兩組,將其關在兩個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

第一組小狗在通電後,感受到難受,就直接跳過去了,跳過去就安全了。

第二組小狗在通電後,由於捆綁住了,跳不過去。

在這個實驗每天持續一小時,進行了7天以後,有了以下發現:

第一組小狗仍然採取行動,直接跳過去。

第二組小狗卻已經無任何的逃脫行為,甚至把捆綁的繩索取掉以後,小狗依舊在原地痛苦掙扎,而沒有任何逃脫行為。

為什麼富人越富,而窮人越窮?“習得性無助”說真的是這樣......

實驗還在進一步進行:

每次通電的時候,會有警鈴發出聲音。

第一組小狗在警鈴剛發出的時候就立刻跳過去。

第二組小狗在聽到警鈴,不通電的情況下,也表現通電時的難受狀。

通過多次類似的實驗,心理學家形成了心理學結論:

有機體經歷了某種學習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心理狀態。

比如上面實驗中的第二組狗狗,剛開始受到電擊的時候會選擇越過障礙,然後,由於被困住掙扎無望,所以對未來的期待就會降低,哪怕是再有機會逃離電擊,但一想到之前的經歷,就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費力氣,很難再變的主動。

“萬事開頭難、中間難、結尾難”“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各種“喪文化”盛行。我們認為自己已閱盡生活的辛酸苦辣,想拋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夢想,讓一切歸於平庸,卻未曾想過這只是生活為我們設下的一個障眼法,越黑的天空才能看見越閃爍的星星。

為什麼富人越富,而窮人越窮?“習得性無助”說真的是這樣......

學生時期,你問起文科生為什麼會選文科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都會告訴你“我數學不行”,儘管每天晚自習都拿出很多時間做數學題,但在幾番努力後仍未達到理想中的成績後,便開始對數學有了牴觸心理,直接放棄它,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的典型表現形式。

在同一個地方努力了很久,嘗試了很多次卻仍未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就會下意識地對自身產生懷疑心理,經常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自己永遠不如別人,自信心一點一點的被吞噬,自卑感襲上心頭,不願再去嘗試和努力。

其實,這都是很正常的情況。努力準備了很久的考試最後不如隔壁宿舍天天打遊戲的人考得好;認認真真寫的策劃書最後竟敗給了一個剛來公司實習的小女孩;同樣的時間裡和別人做同樣的事,最後的結果卻和別人天壤之別,內心從此深刻地領會著無助,也在此刻默認自己就是這樣廢物了。

為什麼富人越富,而窮人越窮?“習得性無助”說真的是這樣......

沒有一個人的無助和挫敗是與生俱來的,他們都是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經由心靈偏差認知和外界負面提醒,逐漸“學習”得來。

人,生而無知。我們都是一張白紙,都在經歷、在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產生的無助、焦慮、煩躁都是因為在漫漫人生路中我們找不到自己的出口,急切想要改變的心和複雜硬核的世界產生衝撞,我們找不到方向,也極易丟了自己。

人的一生很長,不應該用幾次的失敗和成功來衡量,也不應該把別人的評價當成自己的行為的指向標。

我們應該有著自己的原則,有著自己的信念,沒有什麼不可能,也沒有什麼必須,很多時候因為有了未知數,生活才充滿了樂趣。

提高自身認知程度,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念,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努力做吧,終會苦盡甘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