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帶兒子一起在宜興東氿大道S342省道上路經一座山林,遠看山頂上有座寺院。時間尚早,我問兒子:我們去爬山吧。兒子說:隨你,你去哪兒我就得跟到哪兒,要不然怎麼辦呢?好像很有道理,呵呵。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在山腳下偶遇一波也是路過此地準備爬山的同路人,大家目標一致,索性結了個隊共同向前。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在山腳下兜兜轉轉折騰了20來分鐘一波人竟然沒找到上山的路。最終有人發現在灌木叢中有一隱秘的小豁口,撥開灌木隱約看到前方有磚石鋪就的小臺階向上延伸,盡頭隱沒在叢林深處。一幫人歡呼雀躍:這就是上山的路。我們魚貫地湧入灌木叢中,兒子更是興奮,似是要叢林探險,一路在前方開道引路,走了一段我把他叫到了自己身邊,告誡他安全還是很重要的,不要離我太遠!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現在正值秋天,有些葉子紅紅的很好看。小路上都是草和灌木,看來這條小徑很少有人走呀。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路邊有很多的橡樹,無論樹杆大小都結了許多果子,有的人就開始採摘忙。這個我吃過,炒出來和板栗一個味的。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我和兒子一邊走一邊拍照,路上還有很的野薔薇,一不留神就會扯住你的衣服,不小心還可能會刮傷皮膚。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來到半山腰,透過樹叢觀看山下風景。今天天公不作美,陰沉沉的,似是要下雨,山下霧濛濛的,看的不是太真切。大片的黃色是還沒收割的水稻。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半山腰的開闊地帶也能看到山頂廟宇的一角。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一路都是這樣的叢林,要是夏天走這條路估計是要喂蚊子的。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終於接近山頂啦,還有一小段的坡。在這個地方盡然看到一條盤山公路。我去,都可以開車上來的。不過開車爬山有意思嗎?爬過這個小坡來到寺廟的正門處:天王殿。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爬上臺階來到天王殿,這裡院門緊閉,好像沒有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這裡是山巔的制高點,環顧山下,S342省道像條游龍一般穿越于山丘原野之間,登高望遠,心情舒暢。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不過,天王殿大門緊閉,怎麼才能進入寺廟後院呢?我和兒子在天王殿下開始找路,東轉西轉的。結果在天王殿右邊發現一條傾斜向上的小徑,小徑上還有2只小奶貓在喵喵地叫著。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可能是餓了,所以看到有人它倆就喵喵地叫,但又懼怕陌生人,因為你一靠近它們就往後退。對付這樣的貓崽我有辦法。我讓兒子一同和我蹲下來,每人從地上撿根小草,在地上輕輕地劃來劃去的。再看這2只小貓咪,雙眼圓睜,緊緊盯著地上的草動,貓著腰慢慢向我們靠近。等來到我們身邊,伸出小爪子迅速地撓著我們手中不停晃動的小草,此時你就可以伸出手輕輕地摸摸它,而後再捋一捋它的毛,接著就可以將它抱起來想怎麼擼就怎麼擼啦!有一句話說的很對:好奇害死貓!呵呵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我和我家小子在這擼了半個鐘頭貓咪,可是我們一點吃的也沒帶,就只剩下半瓶飲料,在我沒留神的時候我家小子將飲料全倒在地上,我問他幹啥?他說給貓喝,兩隻小貓只聞了聞,都走開了。我問兒子:貓咪喝了嗎?他回:沒喝。我說:下次記住了,貓咪是不喝飲料的。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順著小徑一路向上來到寺院的圍牆邊,原來這裡有一道敞開的院門。進入院內,把寺院看了個真切。原來天王殿的後面是白龍殿。院內堆了很多雜物,可以看出來這裡正在整修。白龍殿?難道這裡叫白龍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兩隻小貓咪一路跟著我們,它倆跑到寺院內一間有灶臺的側房,在門檻上跳來跳去的,看來它倆對這裡很熟悉,估計是寺院裡養的。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來到院後方,看到一口大大的銅鐘,我和兒子每人各撞了三下大銅鐘,鐘聲清脆悠遠很是動聽。兒子問我說:為什麼只能敲三下?我說:說了你估計也不能理解,這就是規矩和約定俗成,撞鐘三下,分別代表福、祿、壽,這裡的福指的就是福喜臨門,祿指的就是高官厚祿,壽指的就是延年益壽。等你上學到初中估計就會明白的。不過他依然意猶未盡,環大鐘不停地用手拍打著,洪亮的鐘聲久久迴盪在山巔。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銅鐘上面赫然寫著“白龍禪寺”四個大字,看來這裡真的是叫白龍禪寺已是確定無疑。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在院門口的樹叢中立著一塊被我忽略的路牌,上寫:屺山健身步道終點。天呀,這難道就是宜興屺山,名畫大師徐悲鴻故鄉的屺山!想到這趕緊打開手機定位,一看果然是在屺山上。沒想到今天無意中爬上來的山是宜興地區有名的屺山。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站在屺山上環顧四周,良田、公路、河流、山川盡收眼底,風光秀麗。身處屺山之巔,讓人想起一些傳說故事。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坐落在屺亭街道屺亭村,海拔153.8米。根據現今地質研究分析認為,在六七千年前,宜興地帶屬於一片淺海區域,而屺山就是這片大海中的島礁。潮水漸退後,這裡形成丘陵地貌特徵。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屺山有著神奇而美好的上古傳說。當然,這個傳說與宜興上古名人周處有關。據傳,古時的芳橋陽山蕩因為沒有遮攔,每到冬天,西北風颳得水浪三尺高,水質渾濁不能飲用,當地民眾叫苦不迭。到了晉代,陽山蕩邊上的陽山腳下,出了一個大力士周處。他想陽山蕩西面要是有座山把風擋住多好。一天,周處到宜興城南的銅官山去挑土來築山(愚公是移山開路,而周處是擔石築山,兩位有意思的人)。當他把一擔土挑到那裡時忽然暴風驟雨,再也不能向前行走,只能把土擔歇下來,等風雨過後再走。誰知雨一直下到天黑還沒有停,他沒法就把這擔土擱在那裡,空手回了家。到了第二天清早,風也歇了,雨也停了,太陽也出來了,他便興匆匆地來挑昨天寄放在那裡的一擔土,誰知這擔土已經變成了一座山。周處見了高興地說:“我本來挑土就是為了築山的,這擔土已變成了一座山,遂我所願也。”從此,陽山蕩的水再也不渾濁了,人們也就將此山稱為“寄山”,因“寄”屺”音近(當地方言),又將“寄”改成“屺”,以“屺山”為名沿用至今。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歷史還是比較悠久,從周屺公路段出土的屺山文物,就有新石器時代的6件,西晉時代的2件,六朝時代的2件,唐、宋、元朝的4件,合計出土各類石器和陶瓷器文物14件,足以證明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屺山地區即有人類活動。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屺山山頂的白龍廟,修建於宋代,山腳下建有土地堂。土地堂東側有個較大規模的文昌閣,據說南明宰相堵胤錫曾在這裡學習深造。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關於白龍廟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據傳古時的一個晚上,有一位長著白鬍子的老公公,從西走向東(朝屺山方向走),走到白龍沃今河北組(有人稱嵇家),河面上沒有橋,老人過不了河。白龍娘娘奉天帝指令,將龍身橫跨河面,好比架起一座橋,讓老人通過。老人走到這裡,就坐“橋”上休息,用長煙筒抽了一筒煙,抽完煙將紅燙的煙筒頭在“橋上敵了兩下。此時忽聽到有人在喊:“你坐好,我走了!”白龍娘娘把老人帶山腳下,並對他說:“你該到的地方到了。”白龍娘娘繼續前往山頂,在山頂上安了家,從此屺山頂上就有了一個白龍洞。現在從山腳下的土地堂到山頂這條路,據說就是當初白龍上山的途徑。到後來人們才知道坐在白龍身上的老人就是來管轄屺山的土地公公,因而就在山腳下建造一個土地堂。土地堂的正南方是一個大廣場,是廟會期間做戲、看戲的地方。後人就在白龍浜造了一座橋,起名叫白龍橋,在橋上還築了一個渡水漕,一橋兩便,既方便了和橋、六莊一帶上屺山的行人,同時又便利了白龍浜河東河西的良田灌溉。

後來,當地百姓為白龍娘娘在山頂上建造了一座99間房屋的白龍廟,從此屺山香火越來越旺。白龍娘娘也十分感激,她盡力滿足百姓所想所求。每當夏秋季節乾旱缺水時,百姓到白龍廟燒香求雨,白龍娘娘就飛出廟門,騰雲駕霧,通報雨神,在屺山頂上起烏雲掛白龍,用呼風喚雨之法來答謝民眾。為紀念白龍功德當地屺山茶廠把茶葉命名為屺山白龍茶,在宜興頗有名氣。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的宗教性廟會以屺山廟會最為有名。太湖流域一直流傳著農曆“三月三,吃了青團上屺山”的習俗(和橋地區流傳的是農曆“三月三,吃只綿莧頭糰子上高山”的習俗)。每年三月三即是屺山廟會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來屺山的香客人頭攢動,場面浩大。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我們遊歷完山頂白龍廟後決計按原路返回。兒子說要從另外一條路下山,我說算了吧,別的路說不定離我們停車的地方很遠,萬一下雨我們就變落湯雞了。兒子在地上撿了根長木棍,一路上不停揮舞著,很是興奮,看來今天爬山他還是挺開心的。從山頂白龍廟離開的時候,2只小貓咪並沒有尾隨我們,在院子的廣場上開心地玩耍呢。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回到車上補拍了屺山遠景圖,完美的一天,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啦。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風景秀美,傳說動人

宜興屺山地址:宜興市東氿大道S342省道與屺山路交匯處

門票:免費

停車:免費

上山時間:24小時全年無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