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進190億元巨資入股百濟神州中外藥企聯手淘金成大勢所趨

本報記者 張 敏

中美之間單筆最大金額的藥企股權投資案對外公佈。北京時間11月1日,在美股和港股兩地上市的創新藥企百濟神州宣佈與美國醫藥巨頭安進公司宣佈達成全球腫瘤戰略合作關係。其中,安進將以約27億美元(約190億人民幣)現金,或美國存托股(ADS)每股174.85美元的價格,購入20.5%的百濟神州股份。

受此消息影響,截至11月1日收盤,百濟神州美股單日大漲37.02%,收盤價為189.56美元/股;港股單日漲幅為31.89%,收盤價為110港元/股。

對於此次合作,百濟神州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歐雷強在11月1日下午舉辦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中國將成為未來全球臨床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參與者。“現在對於生物醫藥行業是非常特殊的時期,中國政府現在正在鼓勵創新藥物的報銷,以及在臨床試驗方面大力推進,我們也希望趁此機會能夠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更大的生物醫藥公司。”

北京鼎臣管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史立臣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安進與百濟神州的合作是多方因素促成。目前,中國醫藥市場的全球市場地位已經不容忽視,未來外資巨頭想要在中國市場分得一杯羹,採取與中國企業合作的趨勢將加強。“一些有強大的研發實力、藥品申報實力以及商業化運作的中國企業有望成為外資藥企在華合作的重點。”

披露商業化合作內容

百濟神州此前曾被做空

在經歷了終止與新基PD-1抗體替雷利珠單抗的全球合作、被資本研究公司J.Capital Research做空之後,百濟神州終於迎來了一個高光時刻。

根據合作協議,百濟神州將在中國就安進的產品安加維(XGEVA)、KYPROLIS以及BLINCYTO進行五年或七年的商業化經營;期間,雙方將平分利潤或虧損。商業化期滿後,百濟神州將有權保留一款產品,並獲得未保留產品額外五年的在中國銷售的特許使用費。

此外,百濟神州同意在全球範圍內針對實體瘤以及血液瘤與安進共同開發20款安進抗腫瘤管線藥物。安進與百濟神州將共同承擔在全球範圍內的開發費用,其中百濟神州將在合作期間貢獻包括開發服務和現金在內的總價值至多為12.5億美元。百濟神州有權獲得每款產品(不包括AMG 510)在中國以外的全球銷售的特許使用費。

據瞭解,如果此次交易順利交割,安進有望成為百濟神州第一大單一大股東。據百濟神州公司人士向記者介紹,未來安進將獲得百濟神州董事會的一個席位。

百濟神州表示,本次交易已獲得雙方公司董事會批准,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預計將於2020年第一季度完成。

賽道擁擠的PD-1市場:

是短跑還是長跑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創新藥研發企業,除了與安進的合作研發外,百濟神州的PD-1抗體替雷利珠單抗上市引發關注。作為抗癌界的明星藥物,國內已經有5款PD-1上市。除了默沙東、百時美施貴寶的PD-1獲批外,國內藥企君實生物、信達生物、恆瑞醫藥的PD-1也已經獲批。失去先發優勢的百濟神州PD-1,會不會就此失去商機?

對此,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吳曉濱介紹,預期公司的PD-1國家很快會批,大概今年年底之前。

吳曉濱表示,PD-1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PD-1不是百米賽跑,是馬拉松賽跑。

此外,吳曉濱認為,產品能不能成功最大還是取決於產品和其他產品的差異化,是不是比其他產品更有特色。“舉個例子,我們取得的完全緩解率CR rate,就是常人說的治癒率,超過60%,相比進口的兩款產品的數據,不管K藥還是O藥,大概就在20%左右”。

中國藥品審批提速

強強聯姻趨勢加強

安進將百濟神州攬入懷中的背後,是中國醫藥市場巨大的誘惑力。

隨著新藥可及性不斷提高,中國醫藥市場規模將快速成長。在中國,對創新腫瘤治療藥物和方案的需求甚為迫切,腫瘤市場已成為整個醫藥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

近日,包括默沙東等在內的外資藥企公佈了第三季度成績單。據媒體報道,默沙東的PD-1產品Keytruda第三季度全球銷售額為30.7億美元,同比增長62%,2019年前三季度銷售額總計達79.73億美元。其中,默沙東中國區業務2019年前三季度收入達到23.68億美元,其中第三季度銷售收入達8.98億美元,同比增長84%。主要受Keytruda和Gardasil / Gardasil 9的驅動。

作為生物醫藥行業的巨頭,安進公司2012年才開始著手設立中國的分支機構。安進稱,近年來,公司積極探索與國內領先製藥企業的合作,2017年9月份,安進公司與先聲藥業合作,在中國市場共同開發及商業化涵蓋風溼免疫及腫瘤領域的4種生物類似藥。

安進中國表示,與百濟神州的合作將對加速公司腫瘤業務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的拓展產生重要的意義。百濟神州是一家以研發為基礎,專注於腫瘤學的生物科技公司,在中國擁有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包括一支700人的商業團隊和一支600人的臨床開發團隊。

吳曉濱稱,此次合作受益於國家政策的變化。

史立臣向記者表示,隨著中國藥品審評審批速度提速,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藥企數量將增多。未來,中外強強聯合的案例將愈加增多。但只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尤其是專注某個疾病領域的研發,以及具備藥品申報能力及強大的藥品商業化能力的企業,才會有合作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