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太行八陘的第五陘——井陘,其東段盤桓在太行山下的河北,井陘的西段,則綿延於太行之巔的山西。井陘的西口是位於山西省平定縣的一座關城“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併名”,關城裡面隱藏著一個恬靜的小村,“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穿越井陘的太行之道,自古就是山西最為重要的一條出晉通道,位於井陘西口的這雄關,便是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的娘子關!俯瞰娘子關及周邊地形,扼井陘之咽喉的娘子關,被稱為山西的東大門,以至於人們常用娘子關外來借指山西省外。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娘子關現存關城建於明代,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娘子關為戰國時期中山國所建長城的關口之一,唐朝設立承天軍戍守處,唐大曆年間(767-779)修建“承天軍城”。宋代建“承天寨”。娘子關之名最早見於金朝的元好問的《遊承天懸泉》詩句中“娘子關頭更奇崛”之句。明代為“承天鎮”。由於明朝時期因邊患頻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城堡,專設守備把守,今為當時原貌。清代增建“固關營”,分設把總駐守。因關城處於萬里長城內邊的“內三關長城”南端,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

乾隆二十九年(1764)編修的《大清一統志》是首次收入娘子關這一名稱的官修文獻。關於娘子關這個名稱的來源,有不少傳說。明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凡“婦人服靚妝”經過妒女祠時,“必興雷電”,大發嫉妒,故為妒女,娘子關因此得名。《元和郡縣誌》則說,春秋時晉國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焚死綿山,後人為之築妒女祠。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最知名的一個傳說就是唐高祖的三女兒、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在此設防、駐守,並創建關城,因而把此關稱作娘子關。

關城分上關、下關,東為上關,鐫有“娘子關”橫額;西為下關,上有閣樓,題“唐平陽公主駐兵處”,門額書“秦晉屏蔽”。明嘉靖時重修。關城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垛;南門為石灰岩砌券,額題“京畿藩屏”,上建“宿將樓”。石柱鐫刻有兩副著名楹聯:“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併名”、“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關城東南側,關門前僅有一條四十五度的石坡古道可通過。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娘子關有多處飛泉,位於娘子關城堡東門附近約300米的妒女祠下,它是澤發水的源頭,人稱水簾洞,山坡谷中泉眼累累,形成懸泉。又稱為娘子關瀑布、水簾洞瀑布。明代王世貞有詩讚:“噴玉高從西極下,擘崖雄自巨靈來。娘子關城前後還留有多處與平陽公主相關的歷史遺蹟,如公主洗臉潭、“點將臺”和綿山頂上的“避暑亭”等。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除娘子關以外,另一個井陘西口位於固關,兩者之間的距離,也就八、九公里,而事實上,過去東出太行的馳道走的是固關,是真正的交通主幹道,娘子關則只是一條支線。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娘子關城面積不大,裡面隱藏著一個恬靜的小村,名字就叫娘子關村,一些村民據說就是當年守關人的後代。關城的祠廟裡,矗立著著平陽公主的塑像,年代不長,倒是門外的楹聯給人留下的印象頗深:“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併名”、“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流水潺潺的娘子關村,是個漂在水面上的村莊,形成了“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人間美景。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這裡群山環抱,綠水纏繞,交通便捷,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娘子關村依山而建,順水而居,房舍多為石頭壘砌,每間房屋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水網似的溪水沿著牆基穿房過戶,村中的婦女各自在家門口洗衣洗菜。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水上人家位於娘子關葦澤關村,因其坐落在綿河岸上,水流充沛,蘆葦叢生故名。民國後歸屬娘子關村。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這裡的泉水平地湧出,民居宅院甚至房屋裡都有清泉流淌。人家建在水上,清泉到處流瀉,故名“水上人家”。人們來到“水上人家”,到處是一派北國江南的秀麗風光,恰似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尤為特別的是這裡還保留著幾十座古老的水磨、水碾,代替人工磨製麵粉和香料,構成了又一道誘人的風景。


太行八陘之巍峨雄關和飄在水上的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