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張譯:“後顏值時代”,與你正確相遇

如何與“後顏值時代”的張譯正確相遇?

獨孤島主

如果說當年《士兵突擊》裡的班長史今是讓觀眾“突然發現”了張譯的話,那麼,近年來,張譯以幾乎沒有失過手的演技,成為了他所參演的作品的最大保證。正在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和《攀登者》中,他貢獻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表演方式,也讓人們看到,一個真正敬惜表演的演員,在審美趣味的變動不居中如何看似巍然不動,但其實在表演過程中已經動態地完善了自己。

——文匯報編者


演員張譯:“後顏值時代”,與你正確相遇

以“顏值化表演”為主基調的流量明星,過去幾年曾經是建立電影表演商業系統的重要一環。關於以吳亦凡、鹿晗等為代表的這些表演主體在電影工業體系建設中的作用與利弊,討論不計其數,但真正令事情起變化的恰是一年多來中國電影產業的變化自身。

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壘》(點擊查看酷評)在今夏的票房口碑雙潰敗充分說明了,拋卻穩定素質的表演技巧,單純以顏值為吸引力的明星體系,在今日中國的電影市場上幾乎已經完全崩潰。與之相對的是,那些不曾放棄提高表演本體質量的演員,重新成為了美學循環相對趨向健康的中國電影表演的中堅力量。

演員張譯:“後顏值時代”,與你正確相遇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張譯飾演的史今在老兵退伍前去天安門完成心願


演員張譯:“後顏值時代”,與你正確相遇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張譯飾演的史今在老兵退伍前去天安門完成心願


正在上映的由《攀登者》《中國機長》以及《我和我的祖國》等組成的獻禮片群落中,不僅出現了觀眾相對耳熟能詳的葛優、張涵予、黃渤、章子怡等足以代表當今中國電影表演最高水平的演員,甚至也有以資深導演身份而爆發出驚人演技的“第五代”導演張建亞和田壯壯。在完整或集錦敘事中以演員自身的表演魅力構建敘事的推進力,於此三部電影中得到充分體現。

在這樣的轉變下,出現在《攀登者》及《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篇”中的張譯的表現就十分耐人尋味。

正如近年來被反覆討論過的,張譯在之前一些代表作品中,展現出非常明顯的沉浸式表演姿態,無論是《親愛的》裡厚積薄發的小配角、《追兇者也》裡冷峻在外的殺手還是《山河故人》裡的張晉生等,都是以平緩來呈現角色鋒芒。在顏值為王的潮流中,不以英姿白麵的先在條件見長的張譯通過“靈魂外露”的方式突破本色,進入角色的內在機理,從而獲得屬於角色的第二度生命,是非常明智,也非常具有從創作本能出發的衝動意識特徵的方法。

演員張譯:“後顏值時代”,與你正確相遇

演員張譯:“後顏值時代”,與你正確相遇

演員張譯:“後顏值時代”,與你正確相遇

而在《攀登者》中張譯飾演的曲松林,既是因應影片改編真實事件與真實人物、對角色做有限虛構處理的案例,同時也置身於更重要的時代情境即“後顏值時代”背景,某種程度上凸顯了演技在角色塑造中的作用。該片是一部以驚險類型作為敘事模型的主旋律電影,主題涵蓋愛國主義與個人成長、兼備科學反思與對堅韌意志的頌揚。在這樣豐富的語境下,曲松林這個曾經犧牲雙腳完成全隊的首度成功登頂珠峰北坡,之後無法直接參與第二次成功登頂的人物身上具備多重複雜情感,其姿態、語調、動作隨劇情不同發展而變化,由來急躁,始終狂放,從沉穩、隱忍及至冒進到最後的豁然開朗,其中的性格演進邏輯清晰明瞭,必須通過最直觀的表演行為呈現。

可以看到,張譯對這個角色的演繹更趨寫實色彩,將個人風格儘可能趨近地貼化於角色,呈現出了與他在之前其它作品中截然不同的樣貌,也可以看出他對相對具有凸顯自我意味的表演的選擇性繼承。例如在曲松林向昔日隊友吐露心跡的戲份中,張譯以比較慣常的對白方式逐漸升級節奏,達致角色瀕臨崩潰的情境,迥異於之前提到的幾個角色的表現方式,回到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或“斯坦尼”系統的動作把握上。

而短片《相遇》又呈示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情形。作為七部短片集合、某種程度上具備 “新主旋律”特徵的《我和我的祖國》之其中一部,《相遇》面臨在有限篇幅中最有效釋放信息的挑戰。從成片的效果來看,導演將類似話劇舞臺的對話橋段無縫接入信息量豐富的長鏡頭中,使得任素汐扮演的女友與失聯三年、戴著口罩沉默不語的高遠的對話極盡“無聲勝有聲”之魅。張譯飾演的高遠此時已進入生命最後的倒計時,對組織機密的嚴守與對愛情的無能為力驅使他在應對女友無可奈何的喃喃自語時進退兩難,僅可在靜默中通過近乎零度的動作幅度與茫然同剋制結合的眼神表現出情感。在“縱使相逢應不識”式的情境中,高遠見到女友而不能相認,亦同樣頗有生離死別進行時的意味。張譯在此片中的表演大多數時間處於中遠景構成的長鏡頭中,這個鏡頭背景是行駛中公交車的車窗外,內容頗為豐富且耐人尋味,完滿呈現了1960年代北京的街道、行人、學生青春地挽手飛奔、執紅旗的人群不斷匯聚,而觀眾能聽到的只是前景車中女友對高遠的傾訴,以及高遠冷漠而對的眼神。換言之,張譯在這一場景中的表演空間是極為有限的,一眼而訴春秋,一動而明心事,極端的“斂藏”外在姿態與極端的“共情”內在韻味高度統一,令角色、鏡頭、場景全部活了起來。


演員張譯:“後顏值時代”,與你正確相遇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片段


演員張譯:“後顏值時代”,與你正確相遇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片段

《相遇》前半段,有非常明確的近景表現身體受到損耗的高遠,略顯疲憊但甚感欣慰。在這裡,張譯再次進入了他擅長的凝滯狀態。這一場景及後面的長鏡頭,很容易被認為是對錶演的過度沉溺,因為在此片中張譯頗有將表演轉化為導演整體思維之一部分的意圖。

這也是我們審視張譯的表演時很容易進入的困境。我們有時候無法徹底搞明白,其實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去除表演痕跡的張譯,為何會在如《相遇》這樣的影片中“端著”表演。然而仔細想來,這樣的曖昧不明正是值得觀眾一再咀嚼的興味所在。尤其是在流量小生突然“過氣”的時候,這種由演員表演所帶來的強烈感受與無所適從更為突出。這也正是再次從這兩部影片中提出張譯的演出加以重新審視的意義所在——一個真正敬惜表演的演員,在審美趣味的風雲變幻中如何看似巍然不動,但其實在表演過程中已經動態地完善了自己。

*作者:獨孤島主,戲劇與影視學博士、影評人

*來源:《文匯報》2019年10月11日第10版


演員張譯:“後顏值時代”,與你正確相遇

【近期活動】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