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父輩的旗幟」從北京南下紮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緣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柳州市網信辦、微評柳州與柳州市各企業聯合推出“柳州,父輩的旗幟”系列報道,展現柳州市產業工人、一線員工創業精神代代相傳的風貌,同時評選出十個榮譽家庭。

今天推出:從北京南下紮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緣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北京南下扎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缘

從柳州市中心一路向北20多公里,來到209國道過境與市區連接的柳北區石碑坪鎮,也是柳州的“北大門”區域。這坐落著柳州長虹航天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長虹航天”),也是周玉章一家追逐航天夢,為航天事業奉獻的地方。

距今已有43年曆史的長虹航天,是一家中央直屬的國有企業,擔任我國國防尖端空防裝備和載人航天飛船的重要研製、生產任務,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周玉章正是長虹航天籌備建設初期來到此地。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北京南下扎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缘

長虹航天廠區。受訪單位供圖

一路向南,“大三線”的開拓者

秋色裡,鵝黃色的細蕊輕點在綠枝,曉風拂過,長虹航天滿園桂花的流金馥郁。“一年秋意濃,十里桂花香”的景緻,正是42年前,周玉章與同事們親手栽下。

這一季又一季的桂花香,也見證了周玉章南下築夢之路。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北京南下扎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缘

長虹航天滿園桂花香。蔣季蓮 攝

上世紀60年代初,為響應當時國家“大三線建設”的號召,22歲的周玉章從北京來到廣西桂林從事教學工作,致力於培養國防軍工人才。文革期間,從教學轉入生產,進入桂林灕江機械廠工作。

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長虹航天籌建,抽調幹部時候周玉章成了幸運兒,來到了當時還是不毛之地的柳州郊區。“一片荒涼,都是丘陵。”83歲的周玉章依舊記得1977年10月剛踏入柳州的印象,“120多臺推土機,平整土地就用了3個月”。

在施工單位如火如荼地建設基礎設施時,因人力不夠,周玉章與同事們投入築路工作中。“廠區的路,都是我們40多年前修的。”周玉章笑著憶道,建設期間,他負責宣傳組織工作。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北京南下扎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缘

周玉章(中)與周天明(左一)、周大智(右一)合影。朱柳融 攝

寫大字報、大標語,是周玉章工作的一部分,此外還肩負著組織員工文藝活動的“重擔”。“廠裡離市區遠,業餘生活枯燥,看電影是當時最大的樂趣。”周玉章介紹,他向組織申請多次才批下一臺流動放映機,最後還要向外“借”電影放映員,才保證大家能時常看電影。

1981年,周玉章轉到物資科任科長,負責進出基建材料、生產原材料、元器件等產品的採買。在計劃經濟年代,並不像現在網上或電話下訂單就可以了,需要跑上跑下。

“當時鑄造車間需要東北松,但是國家有規定東北松不能過長江。”周玉章舉例道,只能跑到北京申請,層層審批拿到調撥單,再到東北地區去採買東北松。

在長虹航天干了20年後,歷經長虹航天的起步到逐漸發展壯大,周玉章1997年正式退休。如今,這些經歷成為周玉章人生中珍貴的記憶,柳州也從他鄉變成了家鄉。“只要組織有需要,我就服從組織的分配。”周玉章笑著說,“我不願意離開軍工單位,軍工單位讓人有一種自豪感和使命感”。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北京南下扎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缘

長虹航天滿園桂花香。蔣季蓮 攝

困境中堅守,生產出頂尖產品

在周玉章還未退休時,他的兒子周天明,早已從職工家屬變成在職員工。

10歲跟著周玉章從桂林來到柳州的周天明,小學、初中、技校都在長虹航天子弟學校就讀。面臨擇業時,周天明曾想到外面闖一闖。

198

6年柳州交警首次社招,我和好多院裡的人都報名了。”周天明回憶道,但小時候看著廠裡產品試驗,夜空裡亮麗的火光,“讓人覺得厲害又自豪,最後還是選擇進長虹”。

剛開始工作,周天明從部裝車間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做起,後來在部裝車間、機加車間、總裝車間等多個崗位工作過。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北京南下扎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缘

周天明(左一)給父親和兒子介紹產品。蔣季蓮 攝

隨著時代的發展,長虹航天產品卻未能跟上,該公司曾陷入低谷。2003年前後,長虹航天舉步維艱,每個月只有微薄的生活補助,養家餬口都很困難。

有的人選擇了離開,有技術有管理經驗的他,也曾有機會向外謀求發展,但他拒絕了。“我對長虹不僅是一份情感,更是一份責任。你不能跟它一起共吃苦,那你怎麼可能跟它一起共繁榮。”帶著這樣的信念,周天明一邊堅守,一邊給車間100多號人找飯吃。

這樣的困境沒有持續多久,在工人們的共同堅守下,“大概三年,公司就慢慢好起來了。”周天明感嘆,“十年磨一劍”,那時公司已經研發出了新產品,有了更強的競爭力。

2009年12月,在其他車間“走”了一圈後,周天明回到最初參加工作的地方——部裝車間,此時他身份已從最初的操作工變為車間主任。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北京南下扎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缘

周天明(左一)給父親和兒子介紹產品生產技術。蔣季蓮 攝

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長虹航天的生產工藝、設計水平得到提高,長虹航天也引進大量高素質人才,研發的軍工產品產量翻了幾番,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反響都非常好,近年來代表國家參加軍事比賽,取得優異的成績。”周天明介紹,看到自己生產的產品參賽時,“像是看自己的孩子一樣,既相信它有實力,又有點緊張,擔心它的表現”。

同樣讓周天明自豪的是,長虹航天研製的某航天型號產品在同類產品中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並獲得了國內同類產品中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獎。

此外,長虹航天研製的某慣性組件還參與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成功為“神舟”系列飛船導航,並獲“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獎”。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北京南下扎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缘

長虹航天生活區,綠樹成蔭。蔣季蓮 攝

“廠三代”開始發揮光亮

周天明的哥哥周天俐,比他更早進入長虹航天。1982年,周天俐進入該公司計劃處做調度,一直從事設計工作至今。

從建立到實現轉產成功,發展到如今能夠自主研發新型號軍工產品,兄弟二人親歷了長虹航天的整個發展歷程。那段艱難的日子,正是因為有無數跟周家兄弟一樣的“廠二代”的堅守,才得以“守得雲開見月明”。

如今,不僅是“廠二代”的堅守,周天明的兒子周大智作為“廠三代”,也開始發揮自己的光亮。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北京南下扎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缘

周玉章(中)與周天明(左一)、周大智(右一)合影。朱柳融 攝

2018年,畢業於廣西經濟幹部管理學院的周大智,回到長虹航天,進入總裝車間工作。聽著爺爺說的故事,看著父親忙碌的身影,耳濡目染之間,周大智早已將航天事業納入自己的夢想。

“生在長虹,長在長虹,對長虹的感情難以言表。”二十出頭的周大智介紹,他願意回到這生養他的土地,為航天事業做自己一份貢獻。

微評柳州報道 記者:朱柳融 黃戀(實習)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北京南下扎根柳州,一家三代的航天情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