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這3種父母,傷孩子最深

《少年的你》票房還在不斷刷新,“校園霸凌”這個主題這些天來也一直在被熱議。

影片裡,周冬雨飾演的“好學生”陳念,被以魏萊為首的“壞孩子”欺負、孤立、甚至被拍下裸照,在一次忍無可忍的時機裡,她過失殺了魏萊。

而易烊千璽飾演的“小混混”小北為了保護陳念,頂替罪名想替她坐牢,少年的一腔孤勇最後還是被警方識破。

《少年的你》:這3種父母,傷孩子最深


霸凌別人的孩子死去、殺人的孩子得到法律的制裁,這是影片某種意義上“正義的結局”。

但看完片的時候,你感受最深的,依然是濃濃的壓抑和窒息。

我們常說你的家是什麼樣,你的孩子就會是什麼樣。

故事裡的每個孩子,幾乎都有悲劇的內核: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家庭”。

陳念也好,小北也罷,甚至是魏萊這樣的“壞女孩”,他們背後是缺位的父母、畸形的親子關係。

就像影片近尾聲的時候,陳念問了小北一個問題:如果再來一次,你還會不會這樣做?(幫我頂替“殺人”罪名坐牢)。

小北想了很久以後說:我不希望有這樣的如果。

忍不住想問:如果在一開始,他們的父母就做得更好,這些悲劇是不是不會發生?

糊塗,不負責任但不自知的父母,

對孩子就是災難

周冬雨飾演的女主角陳念本來是個三好學生。她努力讀書要考全國最好的學校,知道只有這條路才能帶自己走出底層生活。

但她的人生因為一起校園霸凌事件發生了改變。只是因為幫被霸凌而跳樓身亡的女同學蓋了件衣服,她成為新的霸凌對象,被打、被孤立、甚至拍裸照。

《少年的你》:這3種父母,傷孩子最深


但這些事她都沒有告訴媽媽,因為她的媽媽自身都難保。

陳唸的母親因為倒賣“三無”面膜欠了一屁股債,一直躲在外面。

僅從出發點來看,她也不是不“愛”孩子。

倒賣面膜是為了給女兒賺學費,她甚至天真地認為,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才會沒事,因為“追債的人不會拿一個小孩子怎麼樣。”

對她來說,生意失敗、逃亡在外只是成人世界的一朵烏雲而已;但放在孩子身上,這是陳念整個天空的陰影。

她後知後覺,卻不知道這種日子給女兒帶來了什麼——

有人來討債,女兒只能關燈縮到桌子底下;

追債的人把“陳唸的媽媽是個騙子”的消息發到孩子的班級群裡,讓女兒被全班嘲笑,加劇了孩子被欺凌。


《少年的你》:這3種父母,傷孩子最深


陳念被霸凌的時候,母親自顧不暇,又如何能保護到孩子?

直到最後一刻,女兒進了警察局,她才眼淚汪汪意識過來。這個時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她低估了自己對女兒的影響,網上有個詞這麼形容陳念母親:

她讓孩子成為“事實孤兒”。

《少年的你》:這3種父母,傷孩子最深


飾演陳念母親的演員吳越說,這個角色,其實是個糊塗、不負責任又不自知的母親。

自以為愛著孩子,但可怕的是,這種粗糙、不負責任的“愛”只是噱頭,更像口號。

《少年的你》:這3種父母,傷孩子最深


如果她有過一次對孩子真正的關注,如果她真的在孩子身邊,哪怕陪伴她一天,她也不可能發現不了陳念正在遭遇的事情。

遺棄孩子的父母,

讓孩子找不到活在世界上的意義

比起陳念,小北的父母則根本沒有在片子裡出現過。

13歲時,小北的爸爸跑了,媽媽因為他這個“拖油瓶”改不了嫁,把氣撒在他身上,後來也只管自己搬走了。

小北的世界觀,是靠自己一拳拳捱揍、揍人建立起來的。


《少年的你》:這3種父母,傷孩子最深


他沒有接受更多教育,他的身後也沒有家人,遇見陳念之前,他天天打架、混飯吃,這樣的孩子沒有人生的方向,他甚至可能從始至終都在懷疑,活在世上是為了什麼。

小北是被父母遺棄的孩子,所以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和未來是不值得珍惜的。

當他遇到陳念,因為保護陳念和她產生了感情,到最後陳念過失殺人,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個罪我來頂——對他來說,現在的人生本來就沒有出路,如果他的犧牲可以換來陳唸的未來,也許就是最好的選擇。


《少年的你》:這3種父母,傷孩子最深


被父母遺棄的孩子,不知道怎麼走出去,也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世上的意義。

再體面的家庭,也會因為冰冷,

養出心理扭曲的孩子

影片裡面的反派孩子魏萊,則和陳念、小北完全不一樣。

她有一個體面的家庭,父母對她有期待。

只是這種期待,更像是他們需要這種“標籤”: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

《少年的你》:這3種父母,傷孩子最深


鏡頭第一次掃過魏萊家,背景中滿滿地都是她從小到大獲得的獎牌,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對這個家庭來說,孩子的心理是不是健康並不重要。

當魏萊作為主使人,用校園霸凌把同班同學胡小蝶逼死的時候,她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覺得胡小蝶父母在她死後還能領到幾十萬,這是“她大學畢業後要多少年才能賺來的錢”,是胡小蝶的父母“賺了”。

《少年的你》:這3種父母,傷孩子最深


看看她母親的做法,就會發現魏萊會這樣冷漠、扭曲,和她背後的家庭脫不了干係。

警方找到她的母親,母親的結論是:我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我們走的是不同的路。其他孩子死了,是因為“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比起母親,魏萊的父親則更可怕。

片子裡,他一共出現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一張閤家照裡,他的形象是模糊的,意喻他扮演父親這個角色的缺位。

另一次,則是魏萊死了以後在殯儀館,他嫌棄地看了一眼女兒的屍體就走了。

還有一次,則是魏萊之前說的,“因為高考失利,父親整整一年沒和我說話。”

在他眼中,成績出眾的女兒才是自己維持體面的一種工具,比起這些,孩子的內心在想什麼、甚至孩子是生是死,都不那麼重要。

魏萊是可恨的,但她同時也是一個可悲的孩子。她更像是這個“體面”的家庭,養出來的空心孩子——

她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和情緒,她的人生只需要對一件事負責:不讓爸媽丟臉。

如果在家庭成長裡有一絲正常的關愛、關注,也許她都不會走到那一步。

《少年的你》在最開始和結尾的時候,重複使用了一個鏡頭:陳念站在講臺上,給下面的孩子念“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This was our playground,This is our playground”(這裡曾是我們的樂園,這裡就是我們的樂園)

playground 的另一層意義,是操場。

學校的操場,其實並不像大人想的那樣,是完全天真無邪、單純快樂的。在這裡發生的事情,也不會比成年人的世界簡單多少。

這裡也有人性的複雜,是孩子瞭解這個世界,最直接的入口。

孩子們有很多異常脆弱的時刻,有時候細微到世故的成年人理解不了,一個地方的不小心就可能擊垮他們。

而當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像個成人一樣去理解和接受這個世界的複雜,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他們的身後,給到無條件的支持和理解。

家是孩子療傷的地方,只有這裡是溫暖的,孩子才有抵抗世界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