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不怕大臣爭,就怕大臣“群毆”


黨錮之禍-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兩次黨錮之禍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並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牛李黨爭-唐代統治後期的九世紀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時間將近40年,唐武宗時,李黨達到鼎盛,牛黨紛紛被罷免;唐宣宗的前期,李黨紛紛被貶謫到地方為官。最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離開中央而結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嘆。

新舊黨爭-北宋宋神宗熙寧二年,圍繞在王安石變法新政上所引發的一場黨爭。新黨支持新政,舊黨反對新政。新政雖切中時弊,然朝中守舊大臣極力反對,其中不乏有影響力的人物,如韓琦、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呂惠卿、曾布、章惇等新人。新舊黨爭前後凡五十餘年,對北宋的政治產生頗大影響,直至北宋滅亡。


南北黨爭是清朝初年的南方與北方士大夫的黨派之爭,是明末東林黨爭的餘緒。清初使用大量明末遺臣,因此清朝初年一直都還有明末黨爭的陰影,仍是“南北各親其親,各友其友” ,如順治時期馮詮與陳名夏的北黨與南黨之爭,馮詮原是依附魏忠賢的閹黨,而陳名夏是東林黨之後。陳名夏作為南黨的首領,“所推轂南人甚眾,取忌於北” 。有清一代,在用人參政上南北平衡,歷史上只有北宋一朝差可比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