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连云港

连云港海州古城的东边有一座山,这座山名叫孔望山。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孔子曾经在这里登山望海,所以取名孔望山。孔子来到这里不光是为了看海,因为在春秋时期的时候,还有一个小国叫做郯国,郯国有个国君叫做郯子,这个人非常仁孝,与此同时,非常有治理国家的经验,所以孔子曾经在郯国拜访郯子。据说两个人还在孔望山上有一番对话,所以孔望山在连云港可以说是历史文化名山。当然这座山之所以有名,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这座山上有大量古代的摩崖石刻。在孔望山的西南部,有一大部分摩崖石刻还具有佛教色彩。这些摩崖石刻里面,有大量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高的大概有一米五多,那小的摩崖石刻大概只有十几厘米。在这里里面,我们模模糊糊地可以看到一些图案,据考古学家们推测大概开凿于东汉晚期公元的170前后,而这个发现震惊了考古学界和学术界,因为在以往的时候几乎中外的学者都有一个一致的看法,说佛教首先是从陆上丝绸之路从我国的西域,新疆然后到河西走廊,长安,洛阳逐渐传到中国各地的,但是在孔望山发现的摩崖石刻却给人们带来了另外一个信息,也就是说在东汉时期佛教沿着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同时,那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也同时传到了中国,而连云港就是佛教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站点。由此也揭开了连云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种密切关联的神秘的面纱。

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连云港

当我们翻开史籍的时候再次发现比孔望山的摩崖石刻还要早还几百年,在连云港这个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大航海家。这个人很多人都熟悉,他就是徐福。这个人在我们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似乎和大航海家的关联不大,而他更多的时候给人们的印象是古代的一个方士或者叫做术士,这一部分人往往适合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有学问,另一方面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忽悠这样的部分。徐福也是带有这种色彩的一个人物。徐福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还有记载,其中说徐福是齐国人,是齐国哪里人具体没有进一步说明。当时齐国管辖的范围非常大,所以后来就有史学家有争议。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徐福的老家应该是在山东的龙口,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徐福的祖籍应该是连云港的赣榆区,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他是连云港的人,因为在今天连云港的赣榆区还有一座徐福村。徐福村有很多人据说就是徐福的后代。徐福生活的时期,连云港被称为海州。东海郡的海州是传说中大海中的一个地方,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当年的秦始皇还曾经数次到连云港这个地方去巡游,把这个地方作为秦朝的“东大门”,刻石留念,所以这个地方在秦始皇心目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当然把和这个地方和秦始皇联系起来的,还有徐福这位方士。

徐福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齐国出怪才奇人,比如说政治家,军事家,包括纵横家,当然还出了像徐福这样的方士。当时在秦朝的时候,流行这种神仙方术,那个时候就有所谓的长生不老的这种说法。像秦始皇做了中国的始皇帝,富有四海,所以他当时也想长生不老。徐福正是抓住了秦始皇的这种心理,当时就给秦始皇上书,说在东方海中有仙山,山上住着神仙,有仙药,吃了这个仙药,人就可以长生不死。所以史书上记载秦始皇曾经两次派徐福率领庞大的船队出海来寻找这些仙丹妙药。第一次是在秦始皇在位的第二十八年,是公元前219年。这一年徐福率领数千人一个庞大的船队,带着足够的粮食,物资和淡水出海了。出海之后过了好长时间回来了,见到秦始皇也没有带回什么仙丹妙药。

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连云港

过了九年之后,在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时候,这一年秦始皇再次东巡,过程中间又命令徐福再次出海寻找仙丹妙药。据史书记载,这一次徐福带了三千童男童女,带了足够的粮食,医药,物资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出海之后历史上就没有记载了,因为徐福再也没有回来。究竟到了哪里,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传说多种多样。其中的一个传说,说徐福后来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就在日本定居下来了。还有另外的一个说法,说徐福到了韩国的济州岛定居下来了。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说徐福和这数千人被大海所吞没了。但是大多数人为徐福带领的数千人并没有死在大海之中,而且很多人认为他最终到了日本,在日本的史记中也有这种记载。

日本有徐福墓,还有徐福神社,甚至日本人把徐福称为“司药神”,把中国的医药也传到了日本,甚至“司农耕神”,把农耕文明传到了日本,所以日本人对徐福非常感激。由此我们可以说徐福在日本人心目中地位之高。直到今天为止,徐福两次出海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还有待史家来进一步进行考证。徐福的两次出海说明了当时我们中国人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还可以证明徐福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海航家。所以如果说张骞是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先驱,那么徐福就是我们国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

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连云港

唐朝的时候,新罗到中国来经商定居的人非常多。不过记载当时唐朝的新罗人在连云港生活的这个史料却不是来自于中国的史籍,而是来自于一个日本僧人的记载,这个日本僧人叫做圆仁。据史书的记载,在唐朝的晚期,圆仁随着遣唐使来到了中国。到了中国之后,圆仁就进入了扬州的开元寺进行学习。在这里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圆仁这个人精通汉语,又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后来就从扬州出海,出海之后向北方的连云港甚至山东这个地方进行巡游,一路走一路记载,就把他在中国的这个旅行的过程写成了一本书,在中国生活了大概九年之后回到了日本,然后就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本书非常有名,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及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合称为世界上三大旅行记。所以也许连云港这个小小的新罗村没有圆仁的记载也可能在历史上就默默无闻了。

就在唐朝晚期,圆仁从扬州出发到了大海上。到了大海上之后,雇了一条船,就沿着海岸向北边走,进行寻访。寻访的时候就到了就到了今天的连云港这个地方。到了这个地方之后遇到了另外一条船,圆仁就跟他们打招呼。打招呼的时候就问圆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然后圆仁说我是新罗人,要北上进行朝贡。圆仁是一个日本人,为什么要说自己是新罗人呢?当时在唐朝的时候,中国,新罗,日本这种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往非常频繁,而朝鲜半岛的新罗正好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所以它就左右了东方的海上贸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龄的新罗人在海上经商,包括圆仁他们的遣唐使来到中国的时候,他们的通译,也就是翻译人员聘请的也是新罗人。所以无怪乎圆仁在这个地方撒了谎说自己是新罗人。但是圆仁没有想到假新罗人遇到了真新罗人,因为那条船上全部都是新罗人,他们当时是从山东的密州贩运炭,到江苏的淮安,路过连云港。这些人听说圆仁也是新罗人就对他们产生了好感,而且对他说你看这个天色已晚,附近有一个我们的新罗村,你在这里住上一晚,明天再走。

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连云港

圆仁也没有拒绝,他对这个新罗村也非常感兴趣,所以就跟着这个人一路沿着山间的小道走到了新罗村。到了新罗村之后,那个一路上陪伴的那个人告诉他,说这个村的名字叫“宿城”,就是宿城村,但是有大量的新罗人在这里居住。这个村子的长官就叫村正,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村长。根据圆仁的记载,这个宿城新罗人村村长叫做王良。这位王良一方面热情地招待这个圆仁,另一方面也毫不客气地圆仁说您来到这里的消息,按照规定我要报告给当地的地方官。尽管如此,晚上也好吃好喝招待,把圆仁安顿在了宿城村过了一夜。到了第二天,王良果然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了当地的地方官,地方官见到这个圆仁之后,告诉圆仁说按照我们唐朝的法律,其他的使节进京的时候,您应该停在扬州,等待使节回来之后一块儿返回日本,不应该四处乱走。圆仁听了地方官这样说,但是还有点于心不甘,他到中国本来就是为了寻访,为了学习,他又精通汉语,所以就不愿意这样老老实实地待在这儿,所以仍然找机会北上,然后后来就到了山东,到了山西,到了长安,巡游了我们中国的很多的省份,最后回到了日本,就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本书。而他在宿城村的经历完完整整地留在了这本旅行记里面。

我们根据史籍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有些生存的方式是来读书做官。唐朝的时候有一个新罗人叫做崔致远,这个人是新罗王京的人,就是今天韩国的庆尚北道的庆州人,十二岁的时候就来到了中国。来到中国之后进入长安,在长安求学。这个人非常聪明好学,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这是非常难得的,后来被任命为溧水县尉。溧水这个地方,相当于今天我们中国的南京。后来在中国又生活了几年,到了二十八岁的时候,以唐朝访问新罗的使节的身份,回到了他的家乡。崔致远这个经历也成为中国和新罗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一段佳话。

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连云港

还有一种生存方式是什么呢?有一个人叫做张保皋,这个人也是当时中国和新罗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的一个著名的人物。这个人本来就身强力壮,到了中国以后进入了唐朝的军队,加入了武宁军。后来就在军队里面立了军功,成为了一个年轻的将军。再后来,这个张保皋就从唐朝又回到了新罗。他利用他对中国对于日本对于新罗的情况的熟悉,就开始在海上经商,最多的时候,他的手下有上万人,有大量的海船,把中国的丝绸把中国的其他的手工艺品,贩卖到新罗,日本。然后又把日本,新一些土特产品通过海上运输到中国,所以控制了整个东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这也证明连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是相当的繁荣。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

还有就是我们之前讲到的靠贩卖这种木炭来生存,还有一部分人靠捕鱼为生,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像以王良为首的这些新罗村的人可能是以农耕为生的,从事农业也可以养家糊口。无论以什么方式来生活,其实都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远在一千多年以前,如果说唐朝没有给予他们优厚开放的政策,他们怎么可能很悠闲地,很安稳地生活在大唐的土地上呢?所以由此我们就可以推断当时的唐朝应该是相当开放的,为外来民族在唐朝的生活提供了政策法律等等各方面的保障。这也说明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是一个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时代,也值得我们今天加以借鉴。

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连云港

当然,当连云港与东方的日本,与东方的新罗来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的时候,与西亚,南亚这些地区也在频繁地进行着交往。在孔望山的摩崖石刻的发现,说明在汉朝的时候,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沟通了中国与亚洲的其他的地区,到唐朝的时候也是这样。唐朝的时候,佛教在连云港也非常流行,有很多的佛教的这个高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连云港。当然,一提到连云港与佛教的关系,也许绝大部分朋友马上会想到一部名著,也就是《西游记》。《西游记》可以说是连云港通过。绸之路与佛教发生关联的一个最重要的标记,这部书对中国人的影响是非常深的。与此同时,这部书它的很多的一些谜团也没有解开。

比如《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他说生活的那个花果山到底在哪里?毛泽东主席博览群书,生前他也非常喜欢《西游记》这部小说。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毛主席曾经有一个论断,他说连云港的云台山就是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毛泽东主席说这样一句话有什么依据吗?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西游记》里面的记载,这个云台上在《西游记》里面曾经有反应,第一回开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书中记载花果山在海中,而且它就是孙悟空的出生地,但是自从这部书风行全国之后,人们就猜测到底《西游记》里面所说的花果山在哪里?但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说连云港的云台山就是花果山之后,人们逐渐也就达成了共识。

根据地方志的记载,云台上这个地方原来的确在海中,就像《西游记》里面记载的一样当时并没有与陆地相连。在我们古老的史籍《禹贡》,《山海经》中对这座山也有记载,只不过名称不叫云台山,早期的记载叫“瀛洲”,叫做“苍梧山”或者叫做“大海山”,后来的时候才改成了云台山了。云台上的山北和山南气候环境迥异。在山南四季瓜果繁茂,所以在这个地方有大量的猕猴生存,所以山的南麓这个部分连云港当地的人就把它称为“花果山”,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淮安紧连着连云港。吴承恩小时候,经常到连云港来也经常拜访花果山。根据《云台新志》的记载,这个云台山原来的确在海中。后来在康熙年间,连云港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地震之后沧海桑田,连云港陆地就和云台山连在一起了。

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连云港

《西游记》这部小说今天我们都把它当做陆上丝绸之路的传奇,但是连云港这个地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港口,所以透过这个历史我们发现吴承恩有意无意之间又给我们揭示了连云港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所以在“一带一路”的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也希望连云港这座城市能够谱写新时代新的丝路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