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他來了,來了!

電影《少年的你》,上映8天,票房過了八億

同事對我說:“要不是你邀我一起去看,我就錯過了一部好電影!”

電影討論的是一個相對而言敏感的社會痛點:校園暴力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之前也有看過拍校園暴力的影片,大部分的感覺是,把事件一股腦丟給你讓你看,僅此而已。

而《少年的你》不只是告訴你校園暴力的發生,更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

1

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對於校園霸凌,我是非常敏感的。

還記得小松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發現他的臉上有傷痕,立刻抓過來,從頭到尾檢查一遍,外加小心翼翼仔細地盤問。

小松想了半天說:“不知道”。“可能是昨天在課間遊戲的時候,被同學無意撞了一下,撞到了凳子腳,碰的。

我以一個母親最縝密的端詳,十二分仔細地觀察良久他的神情,確認他的神態是平靜的。

我把他緊緊地摟在懷中,認真地跟他說:“如果有人欺負你,你一定要告訴媽媽,媽媽有辦法保護你。如果你有不開心,你一定要告訴媽媽,媽媽和你一起面對。”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小松在我懷裡的滿滿的安全感,他用力點了點頭,“嗯”。

千萬不要覺得我是緊張過度,根據調查表明,每年全球有2.43億的中小學生遭受到過校園霸凌,佔學生總數的32.5%,等於每三個裡面就有一個孩子,遭受過霸凌。

而且更加可怕的是,遭到霸凌之後,大約有50%的學生都選擇了沉默;而且在霸凌現場,59%的圍觀者,無論是未成年的孩子,還是成年的師長,既沒有伸手相助,也沒有事後發聲。

2

我就曾遭受過霸凌(我真的是這麼以為,如果非要精準到釐毫,說是“欺凌”也行)。

小學的時候,被一個男同學欺負過。

他會糾集幾個孩子,在我的文具盒裡放螳螂。一打開的時候,螳螂會蹦出來,蹦到臉上,蹦到身上,蹦到桌上……

把毛毛蟲丟到我的帽子裡,我帶帽子的時候,毛毛蟲會鑽進我的脖子裡。

把我的書包藏到男廁所,讓我根本就找不著自己的東西。

過新年的時候,買一堆賀卡、朝我一甩,要我給他們每個人寫祝福語。如果第二天沒有寫完帶來,不知道會使出什麼花招戲弄我。一堆賀卡幾十來張!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真的是寫到哭。

我就告訴我的父母“有同學欺負我”,結果他們的回答是:“你不知道躲著他嗎?”“他為什麼就喜歡找你、不找別人?”“要學會跟同學好好相處。”

當時真的是萬念俱灰。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而後來,只能說是我的幸運。那個男生因為父母離異、他隨父親帶養去了外地生活。於我算是得到了解脫,可這樣的孩子去了新的環境,難道不會挑選下一個被欺負的人嗎?

還好,我是能反抗型人格,成長逼迫我改變自己和世界相處的模式,慢慢地我變得看起來就“不好惹”。

當你外在呈現出一種不好惹的感覺時,能讓你避免很多麻煩。

比如一個孩子生人勿近的表情、比如ta鎮定的氣場,這跟成年人的花臂紋身、鉚釘、高跟鞋、精緻的妝容同樣好使(所以,讓孩子知道這個“不好惹”定律,非常有必要)。

成年後,我曾十分埋怨地跟父母說,你們當年根本不關心我的心理狀況。

結果他們的回答是:小孩子不都是些小問題,我怎麼會那麼在意呢!你當時成績也不差,我看著你挺正常啊!

這正是中國家長的典型態度,在他們眼中,孩子能吃能睡就是正常,還哪來的心理健康一說。

孩子的問題,都是小問題。因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就這一遭渾水,“命大”的孩子淌過去了也就過去了,而有些孩子崩潰了,選擇了一條絕路,他們才會回過神來,哭天搶地。

“這好好的孩子,平常挺正常的,怎麼說沒就沒了啊!”

他們沒有意識到:成長這件事,從來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

3

《少年的你》電影中,陳念說的一句話,讓多少人心疼落淚:

“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變成一個大人。”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這,便是校園暴力為什麼會存在的原因。

這,也是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圈層式火爆的原因。

因為它所展現的不僅僅是“校園暴力”,更是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每一個人身上暴露出的問題,追溯本源都會聚焦到家庭教育這個點上。

而在家庭教育中,最核心的人物關係就是圍繞著父親、母親、孩子來建立的。

1.對教育功利心太強的父母,養不出健康的孩子

電影中作為霸凌的領頭孩子魏萊:家境優越,成績優秀,長相優美。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一開始我想不通,為什麼一個條件如此優秀的女孩子會做出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直到警察為了調查“胡小蝶自殺案”去到魏萊的家中問話,她母親和警察的對話,道出了真相:

“我們家孩子不會暴力對待別人的。我和他爸爸給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那個自殺的孩子或許是因為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學和她開幾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樓自殺了。”

有一個如此極端心態、且遇事先責怪別人的母親,也難怪魏萊在傷害別人時,會感到毫無愧疚,甚至還有點理直氣壯。

而平時,她是這樣教育魏萊的:

“什麼事不能老像個孩子一樣隨便去做!什麼樣的人值得交往、怎麼交往,這都是學問。別的孩子可以不考慮,你不能不考慮。”

她一直在父母精心的安排和偏激的引導下長大,像個被奪去大腦和感知的提線木偶,從小就被控制思想、限制交友。

魏萊的父親更是因為她考試成績不理想而留級,一年沒有跟她說過話。對孩子來說,這不是赤裸裸的冷暴力嗎?

在這樣背景下長大的魏萊,為了達成父母的期望而不擇手段。在長年累月的冷暴力下,她失去對人的同理心。老師面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父母眼中溫順乖巧的女兒,其實是個冷漠又可憐的孩子。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其中有一個細節:為了不讓同學陳念將自己的欺凌行為告訴警察,魏萊甚至跪下來開始脫衣服求陳念拍她的裸照。她認為這樣做就可以羞辱相抵,可以讓錯誤歸零,那麼陳念就應該不去計較之前所遭受的羞辱。

2. 父母一味忍讓,孩子被當成受氣包。

電影中作為被霸凌的孩子陳念:父母很早就離異了,媽媽為了供她讀書,經常去外地打工賺錢,留陳念一個人在家。

陳念很爭氣,雖然家境貧寒,學習成績卻一直保持年級前幾。本來還有一個月就要順利畢業的她,卻因為同學“胡小蝶”的自殺案而被捲入了校園暴力。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當她被班裡的霸頭“魏萊”盯上,先是上體育課時被同學拿球有意無意地砸來砸去,走路時被故意絆倒而摔下樓梯;後是被魏萊一夥人守在家門口對其施暴,為了躲藏,她鑽進了臭味熏天的垃圾桶裡,哭都不敢出聲。甚至在放學的路上,被魏萊和同學圍堵剪頭髮、拍裸照。

而此時,正因為創業失敗在外躲債的母親,卻在每次給陳念打電話的時候只會說:“孩子,再忍忍,高考過後就好了,你就長大成人了,我們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這話聽起來,多麼的無力。

孩子遇上了事,父母一味的躲避、忍讓,只會讓孩子淪為受氣包。孩子也會一味地躲藏、一味地忍受。

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發。面對施暴者的欺凌,積怨已久的陳念最終爆發,失手殺了施暴者,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3.父母不管、不顧,不要,孩子自生、自滅。

電影中,最讓人心疼的孩子是小北。

父親在他很小時候便扔下他們母子跑了。母親也在他13歲的時候,為了重組家庭拋棄了他。

毫無生活來源的小北為了生計,隔三差五的和一群社會人士,打架鬥毆。每天鼻青臉腫,渾身是傷的回到那個破舊不堪的小房子裡。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在一次被毆打的過程中, 因為路過的陳念出於善良的本能報了警,而認識了這個和自己命運相似的姑娘。

生活在陰溝裡的兩個本質善良的孩子,心心相惜,拼命地仰望星空。

在得知陳唸的夢想是變成最聰明的人,保護世界時,他眼神堅定地對陳念說: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後。”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外殼堅硬、內心柔軟的小北,給了陳念稀缺的溫暖。

陳唸的世界,有小北來保護,可小北的世界呢?又有誰來保護呢?

當陳念失手殺死了魏萊,為了守護陳念實現去北京讀書的夢想,小北不惜通過毀掉自己的方式——頂替罪行,來保護她。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這是小北頂罪前對陳念說的話。

看到這裡,不由地為小北感到嘆息,這樣一位內心柔軟的少年,從來沒有因為生活的灰暗,而黑化了自己的內心。

如果他有父母的保護,將會過上怎樣不一樣的人生?

4

電影中的警察回答陳念:

“長大就像跳水,什麼都別想,閉著眼往裡跳就行了,那水裡有石頭有沙子有蚌殼,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成長是一場冒險嗎?

沒有人教,就有可能會跌跌撞撞、頭破血流、千瘡百孔嗎?

或許真是的。

但如果父母、老師和我們這個社會能夠予以足夠的關注、正確的引導,孩子這一路走下來就不必被莽草割傷?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什麼樣的孩子最容易遭受校園欺凌?答案是:喪失父母保護的孩子。


如何讓我們的孩子遠離校園霸凌?是對每一個屏幕前的人,為人父母的你、或者是即將為人父母的你的拷問。

網上已經給出了太多種建議,在這一片聲音的紅海中挑選兩條我認為非常有價值的、但也很容易被家長們忽略的說說。

01

培養好自己和孩子溝通的環境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對自己不敞開心,啥話都不跟父母說,問也問不出。

孩子天然渴望跟父母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見聞感受,如果孩子對父母封閉,說明敞開的時候他受傷了。

聰明的父母,首先學會傾聽,不評判不教條,保持自己跟孩子之間開放的交流通道。

就像知名訪談類主持人李靜說:一個主持人的功力,不是你能說、說得多,而是你能打開對方的心,讓對方願意傾訴。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願意對父母傾訴的孩子,能夠保持自己天然的感受力,有自己的主張,內心有依靠,遇事鎮定不慌。這樣的孩子,幾乎不會霸凌者選為下手對象。

02

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父母應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跟孩子保持一個好的親子關係。



在家庭內部,在生活中,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哪怕需要跟世界對立,我都會相信你、理解你、幫助你、愛你。你從來都不孤立。

這個理解、支持和幫助,不是有人打了孩子了父母就出現了,而是日常親子相處的過程中,比如孩子學習遇到困難了父母能否看到他的難處,而不是一味向他提要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能否理解和支持他的個人意願,而不是一味打壓;孩子有心事了父母能否放低姿態去耐心地陪伴、聆聽,去施以援手,而不是認定孩子不懂事,有問題,或者無理取鬧。

就是在跟父母的點滴互動中,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才一點點得以構建,他們的內心力量才一點點變得更加強大。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這樣的孩子,哪怕他們遭遇欺凌,也能夠掌握有真正的自保與還擊的力量,必要時候他們也更加敢於去尋求大人的幫助。

03

平時留意觀察孩子

專家稱,以下這些“跡象”很可能表示你家孩子正遭受“校園欺凌”或校園暴力。

◇身體出現人為傷痕

孩子上學期間,身體表面突然無故出現人為傷痕,比如抓傷、淤青等。

◇心情、情緒等無故變得低落。

孩子突然厭學,抵制去學校,裝病,逃學或者回到家中常常情緒沮喪。

◇個人物品莫名丟失或破損

孩子的個人物品,比如,文具、鞋子、衣服等常常丟失或破損。

◇出現失眠、噩夢等問題

如果孩子之前睡眠質量不錯,突然出現失眠、噩夢、尿床等問題,應該引起家長重視。

◇自我傷害,自虐,甚至自殺

如果孩子出現自我傷害或者自殺等嚴重行為,家長應該高度重視了,要及時帶孩子看心理醫生或者諮詢專家。

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就像小北對陳念那樣:“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後”。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除了家庭、我們這個社會呢?面對霸凌,誰站在孩子身後?

在《少年的你》上映期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上,《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增加了校園欺凌防控措施、發現未成年人受侵害時強制報告制度、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從業人員的准入資格等內容。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為惡必懲,才是對善的保護。


否則,最後受害的會是我們每一個人。

我們這一生,註定要遇到很多危險,受到很多磨難。但是孩子,別忘了,你的背後一直有人在默默守護著你。

如果你感受到了世界的溫柔,別忘了以溫柔去回饋。

如果世界讓你有些失望,也請相信,星空永遠在你頭頂閃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