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分享暢銷書:《你為什麼而工作》。

《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01

看到這個書名“你為什麼而工作”,你可能覺得這是一本雞湯書。因為答案太過於明顯了,如果問你“為什麼而工作”,絕大部分人的回答肯定是一個字:錢。同時,你可能會說,不要告訴我要為了夢想去工作,在工作中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等等,沒那麼高尚,只想為了生活,為了錢而工作。一般的雞湯類文章可能會從這個角度來講,但是這本書不同,這本書是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呢?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有點長,請耐心閱讀,一定有收穫)

因為這本書的將這個問題更進了一步,他問我們:

我們為什麼會認為,我們的工作是為了錢呢?

這種思維是怎麼產生的?真的是正確的嗎?

《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你可能說,這個思維當然正確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這樣認為。的確,一項長達20多年的調查分析,調查了遍佈189個國家,2500萬名員工的數據發現,有90%的人認為,工作更多時候帶給他們的是沮喪和挫敗,而不是光榮和夢想。而他們還願意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工作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工資或者說錢。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甚至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事實,我們付出勞動,然後換來薪水。哪怕我們做自己非常不喜歡的工作,但錢可以讓我們心理平衡,找到繼續工作的動力。

其實大部分人都並沒有意識到,這只是一種慣性思維,我們並沒有去質疑它的正確性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時候,我們思維中種下了這樣的種子,工作就是痛苦的,是我們謀生的手段而已,我們沒有必要在工作中去尋找幸福感和滿足感,甚至是人生的意義。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今天我們分成兩個部分來聊聊,我們為什麼而工作,僅僅是因為錢嗎?

《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02

這種思維是如何產生的?

這個問題,就要回到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名著《國富論》中來了,在亞當·斯密構建的市場經濟體系中,人是理性的,人也是自私自利的。對此,亞當·斯密對市場經濟中的人的行為,有幾個默認的假設:

《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第一個假設:人都是自私的,好逸惡勞是每個人的天性。他說“想過儘可能舒適的生活是每個人的天性,如果一個人從事某項繁重工作和他不做所獲得的報酬沒有任何差別的話,那麼他就會粗心馬虎地應付差事,而政府也默認這種行事原則。”人的本性是懶惰的,是不想工作的,這是第一個假設。人是懶惰的,那怎麼滿足這種天性,還能提高生產率呢?答案是分工。

在亞當·斯密的書中,還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大頭釘工廠,一個人把金屬線拉長,另一個人將它拉直,第三個人將其切斷,第四個人將它削尖,第五個人將頂端切磨好跟頭部相接,這樣精細化的分工協作,他們一天最多能生產48 000枚大頭針,但如果不採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是由一個人來完成所有工序,那麼他們每個人連20枚都完成不了。精細化分工,每個人就像一部機器上的一個零件一樣轉動,不用思考也不用問為什麼而工作,只要按部就班地工作就可以,這對人來說是最簡單的,滿足了人性的懶惰。

《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03

第二個假設:激勵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尤其是金錢激勵。滿足了人性的懶惰,那怎麼才能進一步提高生產率呢?經濟學和企業家們又想到了一個辦法:激勵,尤其是現金激勵。激勵的作用之大,不僅僅是在人類身上有用,在動物身上都是同樣有效的。20世紀中葉,心理學家斯金納,訓練老鼠和鴿子完成簡單、重複性的任務,並將水和食物作為獎勵。斯金納的實驗結果表明,通過操控獎勵的數量和頻率能夠準確、有效地控制動物們的表現。

通過分工和激勵,可以有效提升生產效率,也可以最大化激發一個人的工作積極性,這種思想被後來的“科學管理之父”,經濟學和管理學家泰勒發揚光大了。在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中,他發現精細化的分工和適當的激勵措施,能夠極大地提高工廠的工作效率,就像斯金納發現在實驗室中,按完成任務的次數來獎勵鴿子,鴿子會有更出彩的表現一樣。

《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第三個假設:人們之所以對抗懶惰,被激勵推動努力工作,其背後的原因都是因為錢。亞當·斯密說,人們之所以在大頭針工廠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做著將針頭和針組合在一起這種簡單重複的工作。亞當·斯密說,人們當然並不享受大頭針工廠中的這種工作,但他們同樣也不願意在其他任何地方工作。亞當·斯密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人們願意工作的唯一原因是工作所帶來的報酬。只要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工作內容便無關緊要。

亞當·斯密在研究人們對工作的態度和工作期望方面顯然是不夠精準的,但是在他的理論影響下,資本主義得以發展,激勵機制橫掃一切。其他提高工作滿意度的工作模型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或無視。自此開始,在這個地球上,人們邁著沉重的步伐出門工作,對工作的意義、工作的成就和工作帶來的挑戰不抱有任何期待。因為除了報酬之外,沒有其他工作的理由。因而,亞當·斯密關於人們工作原因的錯誤觀點便被視為正確的了。

04

讀到這裡,你可能認為,這不是正常的理解麼,人性是好逸惡勞的,都是貪圖享樂和懶惰的。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就要付出辛苦的勞動,甚至做一些不願意做的事情,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有什麼問題嗎?當然有問題。

首先,人類的道德品質,性格特徵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嗎?

《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我們習慣性地認為,自律、善良、邪惡、貪婪這些道德品質或者人性特徵是與生俱來的,是不會改變的。但是,越來越多的思想家和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品質、性格特徵並不是一定的,一個人在有些環境中會表現得自信勇敢,而在有的環境下會表現的膽小懦弱;有的人有時候表現得外向活潑,有時候卻表現得自閉內向;有的學生在學校有校園霸凌行為,但是在家裡父母面前卻是一個善良內向的乖小孩。

著名的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說,人類是未完成進化的動物。所謂人類的天性,很大一部分是周圍社會環境的產物,這本身便是人類的天性。這部分人類天性更多是被“創造”出來的,而不是被“發現”的。我們通過對人們生存其中的機構進行設計,從而來“設計”人類天性。我們只需要捫心自問我們希望設計出何種人類天性來。

《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不僅僅性格特徵是環境塑造的產物,甚至我們的道德品德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在喬納森·海特的《正義之心》中闡述了,人類對於過於重視觀點,而忽視事實的自然傾向。他說,人們的道德觀念並不源於理性和反思,而是源於他們很大程度上自己都並沒有意識到的根深蒂固的直覺。

05

其次,我們只是生活在別人的“假設”裡

我們思維方式很容易受到環境和習慣的影響,我們很少去思考,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思考,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別人定義的世界裡。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假設”。

經濟學家凱恩斯說:“無論正確還是錯誤,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們的思想觀點都比人們通常認為的更具影響力。事實上,正是這些觀點和思想在統治著這個世界。勇敢的實幹家們總是以為自己的思考獨立而客觀,並不會受到任何學術思想的影響,而事實上他們恰恰可能是某位已故經濟學家思想的奴隸”。而這位影響力巨大的經濟學家正是亞當·斯密。

我們習慣性地信奉權威和社會約定的規則,同時我們也會習慣性地追隨主流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但實際上,它們真的正確嗎?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自我實現預言”,專業的心理學名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這個心理學機制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發。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06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是這樣的。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和麗諾爾·雅各布森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該研究關注老師對學生的期待會給學生行為帶來何種影響。在這項研究中,在老師們不知道的情況下,研究人員在小學教室裡隨機指定某些學生,說這些學生“智力超群”,並且處於“學業衝刺”階段,研究人員告訴老師,這些學生通過了上學年末進行的測試,測試結果顯示這些學生未來將非常有可能取得顯著的學術成就。

當然,所謂的測試其實是子虛烏有的,只是研究人員隨機挑選的。儘管如此,在這一學期末,那些被認為“智力超群”的孩子表現得確實比其他孩子更出色。老師們對這些孩子更高的期待導致了這些孩子們更優異的表現。這就是“自我實現預言”。簡而言之,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認為,給某些學生貼上“更有前途”這樣類似的標籤會導致老師改變對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進而促進預言的實現。這一發現對心理學和教育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07

這個案例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我們會接受一種觀念,然後潛移默化中,我們在用行動去證明這種觀念是正確的,直到後來真的發現,那個觀念被我們“證明”了。就像我們習慣性地認為,工作就是為了掙錢,人性是懶惰的一樣,這些其實都是人性的一種假設。而這種假設太根深蒂固了,所以,我們很少去質疑它,而在潛移默化中去“實現”這種假設。當我們在工作中遭遇不種困難和不愉快的時候,我們就會提醒我們自己,為了薪酬還是繼續努力工作吧,而當我們工作後獲得了報酬之,我們就會習慣性地認為,這是我們付出了痛苦之後的結果。

《你為什麼而工作》:讓我們努力工作的,錢或許只是次要因素


在哲學家波普爾《猜想與反駁》中說,人類的進步是依賴於不斷地猜想或者說假設,然後又不斷打破假設的一個過程。在現實社會總,同樣也是這樣,每個人心中都有很多固有的信念或者說假設,比如有的人認為“人性本惡”,有的人認為“付出就有收穫”,有的人認為“上帝是公平”的,這些都只是一種假設,而且一旦我們相信了這些假設之後,就會情不自禁,不知不覺地用行動去驗證這些假設。而我們要做的,是認識到我們內心很多底層的信念和假設都存在誤導,就像工作的唯一目的並不都是錢,工作和幸福可能並不對立,人性也有邪惡也有善良的一面等等。只有我們認識到這些深藏在內心底層的默認思維,我們才能跳脫自我固有認知,實現思想的自由。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