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學術出版界也是江湖,同樣魚龍混雜。而SCIgen(以下簡稱“SCI”)這個程序的誕生,就是為了戲耍那些“野雞期刊”。

只需輸入作者名,電腦就能幫你生成一篇“SCI級別”的計算機論文。摘要、背景介紹、實驗結果、圖表、討論以及結論等都一應俱全。

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世上就是有這等美事。只要你想,一口氣就能搞個幾百篇計算機論文。

儘管SCI只是一個網頁程序,但它產出的論文格式可能比一些本科論文還要規範。

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SCIgen界面

不過也別高興得太早,到目前為止AI還無法取代人類完成科研任務。

別看這些生成的論文有模有樣,但根本沒有地球人能看得懂。不是因為太高深,內容純屬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但這並不要緊,因為在學術界總是會有人上當。將這些計算機論文,投稿到一些國際學術期刊還會被錄用,極具諷刺意味。

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戲耍“野雞期刊”

學術出版界也是個江湖,同樣魚龍混雜。並不是所有人,都奔著證明自己或是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來。而SCIgen這個程序的誕生,就是為了戲耍學術界的那些“野雞期刊”。

這些只以盈利為目的的野雞期刊也叫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學術質量與信譽都很低。

他們的日常就是瘋狂地給科研人員發送垃圾郵件,以“徵集論文”之名吸引那些沒有發表經驗的學者上當。

一般來說在論文發表前,學術刊物主編會邀請專業領域內有一定造詣的同行學者,評議論文的質量。這也叫同行評議,刊物會按評議結果決定是否發表。

但掠奪性期刊,只要錢到位他們都能安排論文的發表,連審都不用審。

因為日常不堪騷擾,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的幾個學生就看不過去了。

於是Dan Aguayo、Max Krohn和Jeremy Stribling三人,決定向這種”水”得不行的期刊和會議宣戰。

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從左到右分別為Dan Aguayo、Max Krohn和Jeremy Stribling

那時已臨近學期末,但這MIT三劍客還是花了一兩星期去開發這個小程序。

SCI的原理很簡單,有些類似於填詞遊戲。學術論文的格式是非常相似的,它本身就充滿了專業詞彙和固定的句式。

而SCIgen則能夠從固定的詞庫中,隨機抽取出這類計算機領域內的專業術語,以符合語法的方式生成文本

再加上一些漂亮的圖表和詳細的參考文獻等,就能騙過不少外行。

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SCIgen生成的論文中帶有的圖表

但這個軟件真沒多厲害,內行人一看就知道全文是在“胡說八道”。

要怪,就怪一些期刊和會議灌水得太過分了。

不出所料,他們第一篇自動生成的論文就攻破了WMSCI(注:世界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學多國會議)的防線。

這篇論文名為《Rooter:處理接入點與冗餘的典型合一方法》,看似高大上其實內容根本不知所云。而WMSCI會議,不但接受了這篇假論文,還邀請作者出席會議作報告。

這下可高興壞了MIT三劍客。畢竟在這之前,他們就聽說WMSCI會議以接受水貨著稱,但沒真想到他們居然這麼水。

於是,他們便把SCI攻陷WMSCI的事情經過發到網上。

一波嘲諷下來,這在科研圈立馬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畢竟大家早就看不慣這些掠奪性期刊和會議。

這下WMSCI會議是顏面掃地,立馬撤回了對他們團隊的邀請。

不過,失去報告資格,這三劍客反倒來了興致。利用在網絡上眾籌來的2500美金,他們決定將惡作劇升級,搞一波大的。

這三人,長途跋涉地在同一天趕往了會議所在的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就在大會舉辦的同一地點,他們租了一塊場地,用“假身份”開了一場屬於自己的“分會場”。

想要偽裝一場學術會議並不難,和論文灌水一樣只要有錢就夠了。而報告內容用SCIgen就能無限生成,這種垃圾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除此之外,他們還置辦了一批假的宣傳海報、假名片、假鬍子和假髮等。反正,這場學術會議的一切都是假的。

但這並不妨礙有人上當,當時來聽他們裝模作樣演講的人還不少。如果不明真相,或許這些人到現在都仍以為自己是在聽WMSCI的報告。

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影響持續

但這場鬧劇,並沒有隨著這場假學術會議的結束而收場。

剛開始,只是IEEE撤銷了對WMSCI會議的資助。到後來,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SCIgen產出的“釣魚文”在其他學術期刊“試水”。

現階段,這三位SCIgen元老已步入職場,深藏功與名。而他們留下的這款軟件,則將學術界攪得天翻地覆。

例如,德國的學生利用這款神器,就攻下了2008年和2009年在中國武漢舉辦的兩個IEEE國際會議。

當時,Schlangemann教授就被當成知名學者,還被邀請作為會議的主持人出席。但Schlangemann教授並非真有其人,他只是一個由這位學生創造的虛擬角色。

而這個名字,則源於一部名為Der Schlangemann的德國電影。

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Schlangemann教授還有虛擬的個人網站

現在SCI的訪問量依然驚人,每年的瀏覽量仍超過60萬次,無數釣魚文在源源不斷地產出。這導致了這個頁面,隔幾個月就要崩潰一回。

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狂刷指數

而除了期刊的審核不嚴格,還存在另一個漏洞。那就是,利用SCI這類垃圾論文軟件,竟可以給自己狂刷h指數(H index)。

一名科研人員的h指數,是指他至少有h篇論文被引用了至少h次。這是評價個人學術成就的一個新方法。

例如,某人的h指數是20,這表示他已發表的論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0次的論文總共有20篇。

但所謂的H指數,在H index的搗亂下就無法起效了。

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當時,就有人就以“IKE ANTKARE”作為作者名(注意,IKE ANTKARE這人並不存在),用SCIgen生成了102篇垃圾論文。

這讓IKE ANTKARE在谷歌學術中的h指數,一下子飆升到了94。他還一度擠進了計算機科學領域科學家中h指數排名的前六。

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我自己引用自己”,就這樣IKE ANTKARE憑一己之力就成了學術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當然,IKE ANTKARE這顆學術新星隕落得也很快。因為幕後操作的人已經將自己的一系列騷操作寫成論文,對世人公開了IKE ANTKARE的虛擬身份。

隨後谷歌學術,就對IKE ANTKARE進行了封殺並刪除了他的論文。

事實上,學術釣魚從上個世紀就已經存在了。

早在1996年,量子物理學家艾倫·索卡爾(Alan Sokal)撰寫的一篇科學詐文,就引起了一場“科學大戰”

他將一篇充滿了常識性錯誤的論文,投稿至著名的文化研究雜誌《社會文本》。標題為《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

結果《社會文本》的五位主編,都沒有發現這是一篇詐文,還一致通過將文章發表。東窗事發,這立即觸發了一場席捲全球的科學大論戰,世界眾多著名的媒體都參與其中。

三學生開發釣魚軟件,成功忽悠整個學術圈,戲耍“野雞期刊”

艾倫·索卡爾

相比SCI,艾倫·索卡爾還是比較有誠意的。儘管內容還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但論文畢竟還是他自己親手炮製的。

他將量子物理學中的術語、後現代主義領軍人物的術語,還有他自己捏造詞句糅合在了一起。於是便得到了一篇毫無學術內涵,但又充滿“後現代”風格的詐文。

而作為學術釣魚的鼻祖,之後的學術釣魚事件都被稱為“索卡爾的平方”。

那麼學術釣魚這個江湖,何時能消失?很簡單,只有魚兒不上鉤,釣魚就會自動失去意義。

-END-

如果你對我們的內容有任何建議或者感興趣的話題,歡迎點擊下方鏈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