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0句經典,說盡一生受用的處世情商


老子10句經典,說盡一生受用的處世情商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鋒芒畢露,其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只有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的規律。

評析:為人處世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老子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可過度,應該適可而止,鋒芒畢露、富貴驕奢、居功貪位,都是過度的表現,難免招致災禍。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會導致禍害,一定要把握好度。

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彎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直;低窪才能充盈,陳舊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貪多隻會惑亂。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的範式。不自我表現,反能顯現;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我誇耀,反能獲取功勞;不自我驕傲,反而更加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才沒有人能與他爭。

評析:凡事兩面看,逆境和曲折不可怕,要知道突破逆境就有可能達到完美。挫折和失敗也不是沒有益處,要看到尋找到失敗的原因,事物就會有向成功方向發展的可能。面對低潮期,不能氣餒,找準了方向,經過努力就能迎來勃勃生機。

老子10句經典,說盡一生受用的處世情商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能瞭解、認識別人叫作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戰勝自己才算強大的。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人叫作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評析:老子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特質,擁有這些特質,便可以實現“死而不亡”。值得注意的是,“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鬼神,也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卻可以是不朽的。文天祥在他的名詩《過零丁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這種人雖已死,卻要留住萬古丹心的情懷,便是老子“死而不亡”精神的再現。

4、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譯文: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強盛它;想要廢除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作“微明”。

評析:在這裡,老子談到了矛盾雙方的轉化,從“合”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與”等四個方面舉例說明了這種轉化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強調了得道者應該居於柔弱的一面,這也正符合老子之前“知雄守雌”的觀點。同時,這裡還貫穿了老子“物極必反”的辯證法思想。一旦生命力達到極盛,便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同理,看起來強大剛強的東西,由於過於外露,往往也無法持久,因此,老子才說柔弱可以戰勝剛強。

老子10句經典,說盡一生受用的處世情商


5、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

評析:“貴柔”是《老子》的基本觀念之一。老子認為,“柔弱”是接近“道”的本質,所以“至柔”可以“幾於道”。正是因為如此,真正的“柔”反而更加剛強,這與一直以來古人“以柔克剛”的觀點相類似。

6、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聲名和生命相比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務相比哪個更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個更痛苦?過分的私愛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評析:虛名與生命,哪一個更可貴?在本章裡,老子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事實上,吝惜生命並不是貪生怕死,老子講的只是針對寵辱榮患和虛名貨利而言的,不要貪圖虛榮與名利,而是要珍惜自身的價值與尊嚴,不可自賤其身。所謂“知足不辱”,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極限,超出此限,則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發展。因而,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清醒的認識。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積斂的財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

老子10句經典,說盡一生受用的處世情商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絀。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最完美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窮盡。最正直的東西好似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最大的盈利好似虧本。清靜勝過擾動,寒冷勝過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評析:老子運用辯證法看待人及萬物。在他看來,好的統治者應該能夠做到“清淨”,一方面以無為治理國家,另一方面以寡慾剋制自己。在老子看來,一個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型上表露,而應為內在生命的含藏內斂。

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旁邊;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為奇,善忽然轉變為惡。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

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評析:在這裡,老子提出來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說法,成為哲學中一個著名的命題。其中包括兩個元素即“禍”“福”。一方面,兩者是相互對立的,人們往往喜福惡禍、趨利避害;另一方面,兩者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讓人們可以化悲為喜,或轉利為害。這種觀察事物、認識的事物辯證方法,是老子在哲學上的重大貢獻。

老子10句經典,說盡一生受用的處世情商


9、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的事情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始。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的諾言,必定很少能夠兌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最終就沒有困難了。

評析:“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空有滿腔抱負,卻總是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他們只著眼於大事,而忽略了從小事入手,一步一步做成大事。因此,即使是在現代社會,老子的這個命題也具有非凡的意義,警醒著我們每一個人。

10、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譯文: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分散。對於矛盾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家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這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了。

評析:老子依據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指出“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許多人不能持之以恆,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鬆懈下來,導致失敗。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必須始終保持謹慎,不能懈怠,如果能夠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