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0位“超新星”,但這不是“名利場”

近150位“超新星”,但這不是“名利場”| 超新星全運會現場手記

作者/思涵

這屆《超新星全運會》直播的第一個小高潮,莫過於男子跳高金牌誕生的那個瞬間——1.8米,李昀銳跳過了這個高度。同時,這也宣告著第二屆超新星全運會首枚金牌的誕生。

近150位“超新星”,但这不是“名利场”| 超新星全运会现场手记

夜裡十點多,當男子跳高項目的前三名李昀銳、李星和王志文走進早已一片睏倦的媒體採訪中心時,記者們的掌聲和歡呼聲仍然響亮、真誠、不打折扣。

這三個人是誰?或許不少記者都需要百度百科再加上微博搜索,才能弄清楚他們的身份是歌手還是演員、之前有過什麼作品;而關於王志文,人們對他最深刻的印象可能還是上一屆超新星全運會的短跑項目大魔王。

近150位“超新星”,但这不是“名利场”| 超新星全运会现场手记

但所有的“不熟悉”都不重要。這一刻,他們最重要的身份是運動員,競技成績就是榮耀的證據。這種奇妙的身份變換與全新評價體系的建立,是超新星全運會這個“場”最迷人的地方。

當然,在告別這個由體育精神構建的烏托邦後,新人們面對的仍然是作品、知名度、人氣等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標準。在享受體育的同時,如何讓這個“場”輻射自己更長久的職業發展——這個問題,可能盤旋在每個“超新星”心裡。

近150位“超新星”,但这不是“名利场”| 超新星全运会现场手记

奇觀:

另一套評判標準

像火箭少女101這樣的當紅團體,即便當天沒有自己比賽項目、一整天可能只有幾個偶爾掃到運動員座席區的觀賽鏡頭,也會老老實實地在現場待上一整天——對藝人來說,這種付出不可思議;但作為超新星全運會的參賽運動員,這再自然不過了。

近150位“超新星”,但这不是“名利场”| 超新星全运会现场手记

“超新星”們都很有「運動員」的身份自覺,常常坐在採訪間就開始自顧自地覆盤比賽,有的甚至會在提到演藝作品的時候覺得不好意思,“不能打廣告”。尤其是王者榮耀項目的選手們,不用記者提問也能熱火朝天地聊上許久,滿口都是“遊戲黑話”,常常讓人恍惚:他們到底是混哪個圈的?

第二屆超新星全運會媒體採訪中心的設計也有些特別:一條鋪著白色桌布的長桌,桌上整整齊地擺著礦泉水和運動會吉祥物,中間放了兩個臺式會議麥克風,很多“超新星”乍一看到都覺得很新奇,不知道應該站著還是坐著。

近150位“超新星”,但这不是“名利场”| 超新星全运会现场手记

這其實是體育賽事結束後運動員和教練員接受採訪的常規設置。不管是臺前臺後,《超新星全運會》都在儘可能地向賽事形式靠攏。

而與這種外在形式上的學習相伴而來的,是一套區別於娛樂行業的全新價值評判體系。

就像所有群星薈萃的頒獎活動、晚會紅毯一樣,超新星全運會媒體中心的背景板同時也是一塊簽名板——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簽名權利”,而且這個權利與賽場外的流量、粉絲數都完全無關,只賦予每個項目的冠亞季軍。

這種公平而簡單的價值觀,也體現在了運動員的參賽態度上。

在游泳、短跑、跳高等很多項目上,今年的參賽運動員都打破了去年的賽會紀錄;在射箭成績上更是大幅提高,10環成績層出不窮,動輒便會雙方打平、需要加賽箭,于小彤和木子洋甚至在加賽箭中依然10環打平,最終只能通過測量兩箭分別到靶心的距離來決定勝負。

近150位“超新星”,但这不是“名利场”| 超新星全运会现场手记

成績提高的背後,是成倍增加的備賽投入。

在接受賽後採訪時,拿到女子射箭金銀銅牌的姑娘們表示,在北京的箭館訓練時,經常是人多到需要排隊,參賽運動員們都非常積極地來訓練。她們練到晚上九點多走,後來才知道木子洋、麥亨利、劉氏三胞胎常常是工作結束、晚上十點多還趕到箭館。“焉栩嘉也是,他每次都是趕完通告之後過來,練一個小時然後又趕緊飛了,太拼了。”

讓體育場上的魅力成為轉折點

當然,離開這個特殊的競技場,演員也好、歌手也好,仍然要憑藉作品和人氣才能真正立足,那是另一套更現實更長久的價值評判體系。即便是在超新星全運會上,也常會有粉絲瘋狂吶喊、哪怕她們所呼喊的人根本不在場上比賽的情況——這些瞬間提醒著所有人,當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們,同時也是發展階段不同的演藝人。

李昀銳承認,獲得男子跳高金牌是他今年的一個高光時刻;但河豚君想,運動員們在這個賽場上的高光時刻,也未必是限定享用——它完全可能帶來一些演藝工作上的進展。

對於這將近150位運動員——尤其是其中還未在本職工作上嶄露頭角的人來說,這次《超新星全運會》還意味著一次難得的曝光機會。

近150位“超新星”,但这不是“名利场”| 超新星全运会现场手记

兩年都在游泳比賽中獲獎的楊仕澤表示,希望會有更多製片人發現自己,讓他有機會嘗試更多角色。去年拿到金牌後,楊仕澤身邊有很多人都說看了《超新星全運會》、提到他的表現,這讓他感受到賽事的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可能還會更精確地建立選手們的賽場表現和演藝機會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在體育競技成為劇集熱門題材的行業大環境下。

近150位“超新星”,但这不是“名利场”| 超新星全运会现场手记

去年憑藉“連跑步都這麼甜”出圈的50米短跑冠軍徐夢潔,後來在青春勵志網劇《極限17扣殺》中擔綱女主角,扮演一個擁有排球夢想的元氣少女。這是徐夢潔的第一部影視作品,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運動系少女角色開啟演員生涯,她在超新星全運會上憑藉運動收割的好感很可能就是一個伏筆。

近150位“超新星”,但这不是“名利场”| 超新星全运会现场手记

今年新增的武術項目,則有潛力成為古裝武俠、動作片的選角寶庫。決賽賽場上,有些選手有心地戴了古裝髮套,吳季峰更是穿上全套古裝亮相。通過這屆比賽,很多人都記住了張峰這個陳氏太極拳全國冠軍;從小學武術、卻鮮少有動作片機會的馬睿瀚也表示,“起碼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昨天,第二屆超新星全運會正式落幕。東部地區隊友們把金牌掛在了在個人短跑項目失利的徐夢潔身上;UNINE成員們把團旗披在了唯一沒有拿牌的隊友管櫟身上;大合照站在最後一排的R1SE成員把體型最小的周震南合力高舉……

近150位“超新星”,但这不是“名利场”| 超新星全运会现场手记

在展現這群年輕人美好的品質和魅力的同時,《超新星全運會》的鏡頭或許也能讓他們的未來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