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雲龍“順蕩霸王鞭”怎麼樣?

沘江發源於蘭坪縣金頂鎮鹽路山,曲曲折折由北向南流經雲龍縣123公里後匯入瀾滄江,從金雞橋進入雲龍縣境內後,第一個所到之地便是雲龍白石鎮的順蕩村了。

順蕩村位於白石鎮北部,為雲龍八個鹽井中“順蕩井”所在地,明朝洪武年間設順蕩鹽井課司,任鹽戶楊生為土副使,予世襲,《明實錄》載:“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雲南順蕩鹽井鹽課司土官副使楊星勇孫楊春等來朝貢馬”。清雍正“改土歸流”後設為順裡,現屬白石鎮順蕩村民委員會。

順蕩村歷史上鹽業興旺,經濟發達,村中房舍建蓋別緻,光滑整潔的大石條層層疊疊,窗戶欄杆雕龍畫鳳,這裡古木參天,危崖突起,梁橋飛架,高閣聳立。以前村中建有一個戲臺,戲臺上年年春節都唱戲、打霸王鞭,村民在演出之前要燒香祈禱,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鹽業興旺。由於地基下陷,戲臺已經倒塌,部分民居也已倒塌,多數農戶已搬遷到沘江西岸。

順蕩村除了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梵文碑火葬墓群”“綵鳳橋”“五里橋”等外,“順蕩霸王鞭”便是這裡的一種文化遺存,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內涵,它集舞蹈、武術、體育於一身,受到民眾的喜愛,隨時進行舞蹈,將會起到強身健體的功效。

“順蕩霸王鞭”和大理地區的“霸王鞭舞”不同,大理地區的“霸王鞭舞”是由女性舞鞭,男性打八角鼓;而“順蕩霸王鞭”,首先表演是由二人承擔,均為男性,一人舞鞭,一人打腰臺;其次是霸王鞭鞭身較長,約四尺(俗稱“齊眉棍”,即棍子有從地上到眉毛這麼長);第三是鞭身較粗,手掌剛好握住,不像大理地區的細小;第四是配合打“腰臺”。“腰臺”也叫“交板”,是兩根八寸長、頭粗尾細、中間鑿空三個長形方孔的楸木圓棒,互相敲擊則發出“噠、噠、噠、噠”的響聲。

“順蕩霸王鞭”的表演者由倆人組成,一人扮老者,一人演丑角。身穿當地山區白族服裝,必要時也著戲裝演出。邊唱邊跳,流傳的主要演唱內容有《五更月》《漁樵耕讀》《二十四孝》《鴻雁帶書》等,多用白語演唱,反覆使用一個曲調,根據需要也作一些即興表演,唱詞也經常即興編創,無音樂伴奏(現加入三絃伴奏)。扮老者舞鞭主唱,扮丑角者打腰臺幫腔和聲,倆人在臺上表演幽默,滑稽逗樂,能使觀賞者達到一種身心愉快的感受。

“順蕩霸王鞭”多在春節期間演出,有恭賀新禧、祈求吉祥如意、年年平安幸福的意思。到各家各戶慶賀表演時都要先唱一段賀詞,如“新春佳節好景象,家家門前彩燈轉,大紅對聯金光閃,爆竹隆隆如雷響。人間天堂分不清,霸王鞭來賀一場……”除了春節表演以外,一般農事活動基本上都不演出。表演地點通常在群眾庭院內或村中空地場壩上,以前也在戲臺上演出。順蕩村坐落在四面環山的山坡上,村中房屋依山勢層層坐落,空曠平地極少,不適合集體性大場面的表演,逐漸形成了便於小場地演出的節奏稍慢的二人表演的獨特形式,顯然這與它的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充分體現了霸王鞭的靈活性。

現在,由於會舞鞭的老藝人逐步去世,很多年輕人沒有進行系統的學習,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配合民間非遺項目進校園活動,調動青少年積極學習流傳下來的動作,使“順蕩霸王鞭”得到保護利用,並進一步發揮其非遺文化傳承及體育健身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