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共落實各級各類學生資助資金達420.2億元,資助學生3866.2萬人次,資助範圍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蓋。”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召開的學生資助工作新聞發佈會上,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高校工委委員,教育廳黨組成員、總督學張喜榮說。

張喜榮介紹,過去對學生的資助主要是幫助解決學習、生活費用的經濟資助,而現在則更注重“資助育人”,由單純“輸血”型資助轉變為“輸血與造血結合”型資助。“今年,在全區普通高校全面實施了‘五個一’資助育人活動,即:一次誠信教育、一次感恩教育、一場先進事蹟報告會、一堂公益課、一次金融講座。初步統計,全區有30萬高校大學生參與其中。”他說。

建立資助政策體系

實現對貧困學生全覆蓋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以“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為目標,不斷健全和完善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先後出臺了研究生獎助、高中階段“兩免一補”、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兩補”等一系列資助政策,學生資助項目從少到多,資助面從窄到寬,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資助制度安排,實現了“三個全覆蓋”,即所有學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

“這些資助政策的建立與實施,有效地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並完成學業,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些學生及其家庭的命運。”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財務處處長張潤厚告訴記者。

張潤厚介紹,今年在實施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寄宿生生活補助政策的基礎上,從秋季學期起,自治區將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以及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等四類家庭經濟困難非寄宿生納入生活補助範圍。補助標準為:小學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同時,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設立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

“也請廣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家長們放心,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學段,無論在什麼學校,只要家庭經濟困難都會得到相應的資助。黨和政府做出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鄭重承諾,就一定言出必行。”張潤厚說。

控輟保學精準資助

確保被資助學生應助盡助

興安盟是革命老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605所,在校生21.5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兒童)9051人。2019年,全盟累計資助學生15.85萬人次,落實各項資助資金2.9億元,確保了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成為了自治區助學的示範區。

據興安盟教育局副局長溫成偉介紹,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興安盟教育局從強化控輟保學入手,在做好建檔立卡家庭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的前提下,完善控輟保學機制。“以‘治輟為重,防輟為主,標本兼治’為目標,採取多種措施,實施精準控輟。”溫成偉說。

“確保在學生最需要、最困難的時候能夠將資助資金及時、足額髮放到學生手中,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家庭的獲得感。”內蒙古自治區助學管理中心主任王勇表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自治區於每年年底前將下一年度的大部分資金提前下達到各地、各校。資金到位後,各地區各學校立即啟動相關工作,做到了時間節點前移。

加強頂層設計

建立人才成長的綠色通道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所部省合建高校,內蒙古大學一直是自治區人才培養的搖籃。近年來,內蒙古大學積極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加強資助工作頂層設計,建立“獎、助、貸、補、勤、減免”六位一體資助體系,紮實推進家庭經濟困難新生綠色通道入學及資助工作,保證每一位走進內蒙古大學校門的學生都能夠安心讀書。

內蒙古大學黨委副書記李秀良介紹,內蒙古大學現有學生資助項目較為完備,本、碩、博各培養層次資助項目均有細化。全校現有獎學金26項、助學金11項、補助補償6項,勤工助學2項,減免學費1項。學校每年提取本科生學費收入的25%作為內蒙古大學學生資助基金(15%為優秀學生獎學金和單項獎學金、5%為困難補助金、5%為勤工助學基金),每年提取研究生學費收入的5%,設立研究生特殊困難補助和“三助”補貼,每年提取資金達2200餘萬元。另外,學校還積極聯繫火箭軍、烏蘭夫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等20多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設立社會資助獎、助學金24項,每年接受社會資助300萬元。

“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使黨的政策在‘全員育人’的實踐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李秀良說。-中國城市報記者宋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